淮安液氯泄漏事故最终导致28人中毒死亡、350多人住院抢救、近万名百姓紧急转移。面对灾难,我们该检讨什么,我们能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以后该怎么办?
进一步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的有关规定,从源头上避免事故的发生,当然是今后危险化学品监管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灾难远离人间,但是,假如灾难不幸再次降临,而且不是发生在全国首个完成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江苏,我们怎样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实际上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根据去年的一份公开报道,江苏省环境监测部门人员编制已达3257人,监测经费增加到2791万元;1995年以来监测仪器投入已超过1亿元。配备了大型仪器99台(套),其他仪器如国产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共1235台,监测车81辆。2003年,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方案》,使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
看到这样的数据,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环保局长和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也许只能暗自哀叹了。江苏省环境监测人员3分钟能办到的事,自己不能总是两小时才能做到。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除了树立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思想、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外,还应建立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装备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这一切都需要扎扎实实的投入。
可以预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摸清环境底数十分重要。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薄弱环节仍然不少,环境监测工作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加大投入,加强能力建设,优化整合资源,大力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