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环保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山东环保工作“负重爬坡、破难前进”的发展时期,是环境形势大变化、环境质量取得重大改善的历史时期。
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完成了规划纲要第一阶段35项指标任务;循环经济的“点、线、面”系统推进模式已经形成;“十五”期间,环保投入约955亿元,占同期GDP的1.5%,比“九五”时期增长了2.4倍;引进外资2.23亿美元,利用国外环保贷款1.42亿美元,获赠款960万美元;2005年度全省排污收费9.0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征收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已建成15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列全国第一;全省环保系统基础能力建设有较大加强。省环保局固定资产投入1.6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29%;全省出动执法人员26.96万人次,对5726家企业进行立案查处,处理相关责任人104人;全省办理环境信访1.95亿件、3.78万人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884件;环境质量取得重大改善,2005年与2000年相比,COD、烟尘、工业粉尘分别削减约25%、16.8%、50.8%;到2005年底,全省17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3.9%,有15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0条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调水沿线26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24个好转,其中劣五类的比例下降了46.2个百分点;国家环保总局在山东召开现场会5次,省局在全国介绍生态省建设、循环经济、流域污染治理、法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11次。全省环保系统获国家环保总局和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45个、先进个人47名。
5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强化组织协调,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早认识抓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防治,实现从点源治理到流域区域综合防治的转变;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重视环境安全,加强辐射环境和危险废物监管;突出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注重科技引领,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抓好素质教育,推动基层党的组织和环保队伍建设。
第一,坚持创新思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共赢。第二,坚持“为群众服务、为发展服务”,致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坚持科学监管,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长效环保管理机制。第四,坚持依法行政,营造诚信法治的发展环境。第五,坚持科技支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六,坚持统筹协调,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第七,坚持素质教育,抓好环保班子队伍建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十一五”是山东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也是环境质量实现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利因素和困难矛盾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困难矛盾的趋势不会改变。
我们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运行机制,遵循市场规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必须转变监管手段,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等手段强化宏观监管,逐步完善环境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十一五”环保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省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强化环境执法监督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着力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要求
注重科学发展,坚持环境优先;注重以人为本,保障环境安全;注重环境监管,坚持依法行政;注重综合治理,突出事前预防;注重科技创新,壮大环保产业;注重宣传教育,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注重国际合作,加快环保履约进程;注重队伍素质,共创“十一五”业绩。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效解决全省结构性污染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05年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削减20%以上,化学需氧量入河量削减50%以上。60%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所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监督管理能力明显加强,基本建立起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
(四)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3、突出“两湖一河”流域污染防治,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4、加快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推进大气污染防治;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6、抓好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