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日”(International Dayfor thePreservation of theOzone),今年的纪念日主题是“保护臭氧层:拯救地球生命”(ProtecttheOzoneLayer:SaveLifeonEarth)。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致辞,呼吁保护臭氧层以拯救地球生命。世界气象组织(WMO)的首期北极臭氧公报也于“国际保护臭氧日”问世。
WMO出版的首期有关北极臭氧损耗的公报指出,这一新公报将对北极臭氧损耗产生全面的影响。与南极不同,在北极有相当的人口在那里繁衍生息。
与南极臭氧层“空洞”不同,北极的臭氧损耗区域游动性更大且无规律地出现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北欧和西伯利亚,使这些地区大气层对来自太阳有害紫外线辐射的保护能力降低。2006年1月通过化学反应,北极上空臭氧层减少了20%,当月平流层温度偏低使损耗更加严重。
WMO说,自1993~1994年以来,有8个冬季遭遇了比2005~2006年更严重的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臭氧损耗,在有些纬度有时高达70%,但有3个冬季臭氧损耗低于2005~2006年。
WMO秘书长米歇尔·雅罗指出:“北极平流层仍然对由人类释放的破坏臭氧物质引起的臭氧损耗十分脆弱。”但任何一个冬季,臭氧损耗的程度都取决于气象条件。他说:“我们很快将开展2007~2008年国际极地年活动,公报将为我们评估这些脆弱的总体环境状况提供重要工具,这些状况为保持我们这一星球的总体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参与编纂公报的尼尔·哈里斯博士说:“2006年北极臭氧损耗不太明显,但是随着冬季越来越冷,每年利用国际观测站网持续监测北极平流层十分重要,这样可以做出早期预警,防止重大损失。”
紫外线辐射与皮肤癌、白内障和人体免疫功能破坏有关,有些农作物和海洋生物也会受其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