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2008年,“老天”不开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地公”更不开眼。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5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地震灾害预计造成的损失将成倍于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
就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北京一份科学类刊物的编辑给记者发来一份邮件,上面有一句关键性的话:“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地震、潮汐等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国家环保部一位官员称:“在经历了冰冻雨雪与地震灾害之后,人们应该更加理解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深刻含义及紧迫性。”
变暖的世界带来更多的危机
“南方多个地区近期遭受低温冰冻灾害,这肯定是一次大的极端天气事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分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也对本报记者解释说:“气候变化与整个大气环流有关。全球变暖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增加。”
统计表明,1980~2005年期间,全世界发生的7500次自然灾害夺去了超过200万人的生命,造成了约1.2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大约90%的自然灾害、72.5%的伤亡人数、75%的经济损失都是干旱、洪水、热带气旋、高温热浪、低温冷害、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与天气气候有关的灾害引起,或者与气象条件直接相关的流行病和病虫害引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下垫面温度偏高,不稳定能量变大。她表示,根据科学研究,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
那么,气候变化又是如何引发地震的呢?科学家们至少找到了两个方面的理由:5月10日,长春科技大学教授杨学祥发表了一篇题为《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的文章。文章证实,从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平缓的变化可能是由地幔与地核的角动量交换,但突然变化主要是由于风和潮汐引起的。
这种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一些地质学家也开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冰河融化会释放地壳里被压抑的能量,从而引发剧烈的地质变化,导致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等地质灾难发生。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用大拇指挤压足球,当拇指对足球的压力去除后,足球将回弹而恢复其本来的形状。地球的组成结构非常黏稠,所以它的回弹速度很缓慢。
帕特里克认为,厚厚的冰河的重量给地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冰河的重量对地震起到了抑制作用,而一旦冰河融化,地震就将因此被引发。而随着全球变暖,地球两极的冰河正在消融。帕特里克预计,气候变暖将为地球带来许多地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目前,由于人类上述活动所导致的三大危害已经十分明显:第一,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使人类受到宇宙射线等的侵害大大加剧,各种癌变、病变不断增加,甚至婴儿的早期发育都令人担忧;第二,温室气体的迅速排放与地表植被的迅速减少形成强烈反差,使地表温度不断增加,地表能量不断提高,海平面不断上涨,气候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等灾害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第三,由于垃圾的大量焚烧,剧毒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甚至在人类活动很少的两极地区都难以幸免,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生育能力都在明显下降。
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正遭受威胁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一群科学家聚集在成都,担心的正是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的问题。
1月17日至18日,中国山地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当时就有专家提出,我国山地脆弱亟待保育。几个月后的5月12日,一场特大地质灾害恰恰发生在山地之间。
据介绍,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目前山区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69.4%,近半数人口的生存依赖于山地。全国2852个行政县中有1424个在山区,536个民族县中有520个在山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