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山西环保新视野

2011-03-12  来源:中国环保网
[字体: ]

  “十一五”山西环保屡创全国“之最”,“十二五”其又要在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创新环境经济政策等更深层面“先行先试”,为诸多环保新课题再探路——

  “中国环保会否诞生山西标本?”这是2007年本报记者曾经提出的一个疑问。那是“十一五”进程的第二年,山西正在掀起史上最严厉的环保风暴,短时期内给人以最震撼的收效……然而风暴虽然强烈,却难以长久持续。由此,记者才有了那样的疑问。

  五年一个新时空。如今“十二五”已经开局,此时再去透析山西的环保工作,我们会发现,风暴散去,更为持久而强势的环保执政格局却已形成。经年间,山西作为中国环保的标本地位在各个层面得到了确认。因此,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一次彻底的解剖。


  这是一份历经五年探求、斗争、革命,在摸爬滚打甚至是呕心沥血中完成的答卷。

  “十一五”,山西二氧化硫完成减排26.68万吨,减排幅度为17.60%,超额完成中央政府减排14%(21.2万吨)的约束性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十一五”,山西化学需氧量完成减排5.39万吨,减排幅度为13.93%,超额完成中央政府减排13%的约束性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与2005年相比,11个省辖市平均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61.9%,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47.2%,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73.2%。纳入国家考核的5个重点城市全部摘掉了“黑帽子”,全国倒数22名内已没有山西的城市。2010年,11个省辖市中有10个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达95.1%,84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达到95.9%。

  “十一五”,山西地表水重污染断面比例下降11.6%,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26.8%。2010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断面首次下降到51.5%,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上游水质20年来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

  也许看看“十五”末期山西的环境状况,可以更好地参透上面的数字。

  作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2005年,山西的大气环境质量居全国倒数第一,11个重点城市和所有县市没有1个达到二级标准,被国家考核的太原、大同、临汾、阳泉、长治5个城市,有3个城市名列全国倒数前四名“黑五甲”之列,地表水劣五类水质居全国倒数第二,烟(粉)尘排放量、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物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

  数字反映的是自然层面的变化,更深的变化则在于人心——五年来,政府、企业、民众环保观念、环保思维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形成了山西环保新的共识,为山西环保新政提供着持久动力。

  有理由说,这是山西污染减排力度最大、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五年;是环境基础覆盖最广、环保惠及民生最多的五年。

  与此同时,我们向深探究,会发现,这也是山西环境立法最多、执行力最强的五年;是机制体制创新、部门联动最融合的五年;是环保服务意识增强、环保作用发挥最好的五年;是环保投入最多、能力建设规模最大的五年;是环保考核体系完善、奖惩兑现最到位的五年;是环保地位提升、综合作用发挥最好的五年;是全社会环境意识提高、群众环境权益保障最强的五年;是公众参与、媒体关注监督最集中的五年。

  正是如此多的“之最”造就了今天的山西环保变局,我们需要厘清的是,这些“之最”间有着怎样严丝合缝的逻辑关系,蕴含了怎样清晰的执政思路,其间又透射出怎样的执政勇气与精神。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探析山西环保对“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的中国环保工作有着怎样的标本借鉴作用。

  打造绿水青山,不丢金山银山,运用环保倒逼引导机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山西环保新政找到了执政的逻辑起点

  曾经,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在山西可谓是一统天下,黑色成了山西的代表色,污染成了山西的代名词。

  然而,从近3年山西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情况看,一股绿色清风正徐徐而来。2008年居前三位的仍是煤炭、焦化和建材行业,2009年则演变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煤炭行业。到2010年,服务业、民生工程、重点工程等基础类项目投资已高于资源型传统产业项目。

  在这种渐变的背后,是环保工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调控器”,被推向全省转型发展的前台。

  “腾笼换鸟”,是山西环保五年来一直致力的所在,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落实到重点流域、区域、城市的污染治理中,落实到脱硫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重点工程中。

  山西提前两年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机组烟气脱硫设施建设任务,焦化企业实现焦炉煤气全脱硫。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2座,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的目标。电力、化工、焦化等全行业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从而使全省4.1亿吨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

  作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2005年,山西的大气环境质量居全国倒数第一,11个重点城市和所有县市没有1个达到二级标准,被国家考核的太原、大同、临汾、阳泉、长治5个城市,有3个城市名列全国倒数前四名“黑五甲”之列,地表水劣五类水质居全国倒数第二,烟(粉)尘排放量、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物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

  数字反映的是自然层面的变化,更深的变化则在于人心——五年来,政府、企业、民众环保观念、环保思维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形成了山西环保新的共识,为山西环保新政提供着持久动力。

  有理由说,这是山西污染减排力度最大、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五年;是环境基础覆盖最广、环保惠及民生最多的五年。

  与此同时,我们向深探究,会发现,这也是山西环境立法最多、执行力最强的五年;是机制体制创新、部门联动最融合的五年;是环保服务意识增强、环保作用发挥最好的五年;是环保投入最多、能力建设规模最大的五年;是环保考核体系完善、奖惩兑现最到位的五年;是环保地位提升、综合作用发挥最好的五年;是全社会环境意识提高、群众环境权益保障最强的五年;是公众参与、媒体关注监督最集中的五年。

  正是如此多的“之最”造就了今天的山西环保变局,我们需要厘清的是,这些“之最”间有着怎样严丝合缝的逻辑关系,蕴含了怎样清晰的执政思路,其间又透射出怎样的执政勇气与精神。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探析山西环保对“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的中国环保工作有着怎样的标本借鉴作用。

  打造绿水青山,不丢金山银山,运用环保倒逼引导机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山西环保新政找到了执政的逻辑起点

  曾经,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在山西可谓是一统天下,黑色成了山西的代表色,污染成了山西的代名词。

  然而,从近3年山西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情况看,一股绿色清风正徐徐而来。2008年居前三位的仍是煤炭、焦化和建材行业,2009年则演变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煤炭行业。到2010年,服务业、民生工程、重点工程等基础类项目投资已高于资源型传统产业项目。

  在这种渐变的背后,是环保工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调控器”,被推向全省转型发展的前台。

  “腾笼换鸟”,是山西环保五年来一直致力的所在,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落实到重点流域、区域、城市的污染治理中,落实到脱硫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重点工程中。

  山西提前两年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机组烟气脱硫设施建设任务,焦化企业实现焦炉煤气全脱硫。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2座,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的目标。电力、化工、焦化等全行业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从而使全省4.1亿吨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

  2010年,针对冬季燃煤污染顽症,山西首次启动了太原、吕梁和晋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步伐,对重点工业源、城中村土小锅炉、道路和施工扬尘进行全面整顿,以此带动其他市县冬季大气环境的改善。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山西连续四年进行了城市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整治,11市共拆除、改造、治理燃煤锅炉近万台,取缔烟囱上万根,烟控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动了城市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燃料改造,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一位市民对记者回忆说,以前冬天感觉空气都是稠的,简直不能呼吸,戴着口罩出去一趟回来,鼻孔位置就是两个黑洞,现在的空气真的是好多了……

  眼见得天在变蓝,水在变清,山西民众对彻底治理污染重新焕发了信心。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队2009年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显示,全省公众对环境保护平均满意度为65%,比2006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

  改变的不仅是民众的信心,处于环保第一线,过去总是担心环保会影响自己GDP的基层官员们也开始转变观念。

  孝义的变化可以说最为典型。它是全国第一家被“区域限批”的县市,而2010年它已经成为山西的“环保模范城市”,不仅效益翻番,成为山西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而且摘掉了污染的黑帽子,戴上了环保的绿帽子。孝义市委书记张旭光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当时的限批阵痛,就没有孝义今天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山西环保功不可没。他还特地给山西省环保厅厅长刘向东送了一幅大匾,上写“服务地方转型大局,助推市域跨越腾飞”。而私下里,他对刘向东说,当年限批我真是恨你恨得咬牙切齿,不过现在呢,我是爱你爱得咬牙切齿……

  正是这样,五年来山西环保新政不仅在同污染作斗争,更在同保守的思想作斗争,而后者似乎更加坚硬而难以突破。如今,“环保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型魔咒被越来越多的官员和企业家们所摒弃,切身的体会告诉他们,环保不是“减法”,而是“加法”,甚至是“乘法”。

  历尽艰辛、通过斗争好不容易形成的新共识,使山西环保在“十二五”来临之际,赢得了更强大持久的动力。

  坚持改革创新,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不同层面频频出击,各级环保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汇聚成为强大的执行力——山西环保新政走出一条强势治污的新路子

  山西污染积弊已久,其间困难与复杂难以名状。五年来,山西环保硬是凭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思路,新招、绝招频出,让人拍案叫绝。

  在全国首家为工业污染防治实行地方立法。在山西环保部门的促动下,2006年8月,省政府颁布实施了《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全面达标。在此基础上,2007年11月,省人大通过了《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将区域流域企业限批、“三停措施”等纳入地方法规体系。2010年9月省人大审议通过《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为强化环境执法、深化污染减排提供了法律支撑。“十一五”期间山西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共出台80多项环境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强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山西环保的执法机制是创新能力最为集中的富矿:

  首家实施部门联动,与14个部门联合出台20多项制度,对4420余家环境违法企业采取综合制裁措施;

  首创“区域限批”,对15个县(市)和一批重点违法企业实施了“限批”,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环境违法顽症;

  首推自动监控,建成全国第一家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重点工业污染源24小时全天候监控,激活了近700亿元环保设施的有效应用;

  强化末位淘汰,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严重企业1236家、落后设施1606台(套),取缔改良焦企业1241家。国务院简报特别摘登了山西污染源末位淘汰的具体做法。

  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对水泥、钢铁、电石等1259家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执行差别电价款3.3亿元;对装备水平低的焦化企业,征收差别排污费,加快落后工艺淘汰进程;对2548.6万千瓦机组累计落实脱硫加价近62亿元,促进了脱硫设施建设;制定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实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第三方运营。

  2010年,山西又推出了地表水跨界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机制,1月—11月,对11市36个跨界水质断面共扣缴生态补偿金19117万元,奖励生态补偿金10600万元,激发了治污活力,促进了水质改善。启动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成立省级排污权交易中心,完成全国最大一笔二氧化硫排污交易,交易金额近9000万元、交易量1.4万吨。2010年6月,山西被国家确定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省。

  首次将“官帽子”与环保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出台了《山西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等严格的环保考核奖惩制,先后对80名环保不作为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否决了72个单位和个人的评先评优资格,对环保工作突出的县(市)给予了8000多万元奖励。

  一招招一式式,各个指向山西乃至中国环保的顽症,在此背后,是山西环保执政者的大智慧。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多次对山西环保工作进行批示,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

  如今,“十二五”已经启程。山西提出要将“城乡生态化”作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成为建设“四化山西”——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重要内容。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将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