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北京:探城乡一体新路 绘科学发展蓝图

2012-04-22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北京:探城乡一体新路 绘科学发展蓝图 

    四月,北京北部山区,春风和煦,山花初绽。山间道路上,周末郊游的自驾车川流不息。

    这几天,延庆县张山营镇玉皇庙村35岁的村民谢长春将她家10多间房屋打扫干净,铺好被褥,虽然忙活,但心里美滋滋的。“到了‘五一’小长假,就是我们农家院接待城里游客的高峰期了。农村人不怕辛苦,来的人越多,我们的钱包就会越鼓啊。”

    在谢长春的记忆中,十多年前她刚嫁到这个距离北京市区80多公里的小山村时,“砂石路面坑坑洼洼,街边到处堆着猪粪柴垛”。而今,街道平了,路灯亮了,全村60%的农户都用自家的农家院办起了民俗旅游。“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富,现在城里人羡慕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一年里忙个大半年,挣到五六万元没问题。”谢长春开心地说。

    玉皇庙村的变迁,只是北京农村的平常一景。对于着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北京来说,农村正在成为展现首都科学发展新貌的美丽名片。

    变化来自对“三农”的重新认识和全新定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强调指出:“首都的农村是北京郊区的一部分,是北京新的战略发展空间;首都的农民是北京的市民,是推动郊区发展的动力,是拥有集体资产的新市民;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产业。”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北京市从推进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始终紧抓“三农”不放松,思想解放,大胆探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之举,让京郊农民搭上了首都发展的“快车”。

    重农之情:从“短板”变“高地”

    外界眼中的北京,更多的是林立的楼群,炫目的霓虹,似乎很少关注到远郊农村。在北京,农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农业人口不到270万,而恰恰是“三农”问题,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定为必须“接补”的“短板”。

    “实际上,由于城市比较发达,与全国各地相比,北京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落差’更加明显。”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坦言,不论是居民收入、社会事业,还是公共服务水平,北京城乡之间都有较大差距,农村群众要求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呼声强烈。

    赵弘认为,作为首都,北京要建设首善之区,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应有之义。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农村发展起来,也是缓解北京城区人口、交通、土地和水资源紧张等难题的必由之路,同时,北京在经济总量达到1万多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正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雄厚。“可以说,北京有必要也有条件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村发展跟上城市步伐,让郊区成为首都发展新空间,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背倚群山的北京,山地占了全市面积的一大半。北京的城乡一体化,重在郊区,难在山区。2004年,为求解山区发展之策,市领导在调研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扶持山区发展的政策。其中,北京市财政每年拨款1.92亿元,让43000名山区农民成为由政府发工资的专职山林管护员。

    4月2日,记者来到与河北省一山之隔的延庆县西大庄科村采访时,带着护林员袖标的赵宝正在巡山,尽管暖阳高照,但山风嗖嗖地吹得人脸生疼。“现在天旱风大,正是山火易发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山上转七八个小时,政府既然每月给发400多元工资,就得负起这个责任。”赵宝说。

    “我们村的地都在山上,一亩地一年也就三五百元的收入,要是没有政府的这个护林员政策,许多村民可能真就吃了上顿没下顿了。”西大庄科村村委会主任徐建喜告诉记者,全村一百来口人,男女劳力现在都成了护林员,每人年收入有5000多元。此外,从2011年开始,又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每户能分到四五千元,村民的收入又涨了一大截。

    延庆县千家店镇大石窑村,以前处于泥石流多发区,2006年合并4个自然村整建制搬迁新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记者来到这个村子,看到一排排新房整齐划一,道路整洁宽阔,数字影厅、健身广场、益民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大院等一应俱全。

    “过去,村民是靠山吃山,别无收入来源。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实现了‘养山就业’。”大石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侯文有对记者说,“政府出资提供的岗位有‘十大员’,包括护林员、保洁员、管水员、文化管理员等,全村130名劳动力全部就业。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1.37万元,比2004年的4500元大大提高。”

    “京郊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为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理应得到大力扶持,分享首都的发展成果。”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据测算,整个郊区农林水的生态服务价值高达1万亿元。目前,全市山区林木绿化率达到71.35%,森林覆盖率达到50.97%,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使京郊山区成为首都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驱动力。

    强农之策:先“输血”再“造血”

    “许多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城市反哺力度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北京也是如此。”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蒋力歌说,近年来,北京市注重按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和制度安排,并以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作为支撑,促进政策和资源向农村倾斜——

    2005年,北京推出108项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折子工程”;

    2006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出台,将各区县划分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协调和顶层设计;

    2007年,北京强化郊区生态环境建设;

    2008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出台,对城乡一体化整体谋篇布局,强调“同步”加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统筹思路,实现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的“城乡衔接”;

    2010年,北京市以空前力度开展城乡接合部50个重点村集中整治;

    2011年,北京将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和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列为“十二五”两大主要目标;

    2012年3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据北京市发改委统计,2003年,北京对10个远郊区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仅为30%,2004年提高到40%,200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50%,累计投入856亿元,投资年均增速约20%。全市已形成完整的公共财政惠农政策,仅“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让渡区县财力达212亿元。

    蒋力歌说,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拉动下,北京各区县大力推进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等“六个一体化”,加快农村向城镇化、社区化转变。

    “近些年,村民感受最大的变化是宽阔的马路通到了家门口,路通了,一通百通,村民的思路也就通啦。”顺义区杨镇红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江岩对记者说,以前,红寺村只能靠天吃饭,连一条像样的村路都修不起。自2007年以来,政府已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村里修路、改水通电、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太阳能浴池等,使村容村貌大变样。

    有了政府的大力“输血”,北京农村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农业向高端化、多功能转化。记者走进通州区台湖镇金福艺农农业园的温室大棚,只见五彩番茄、水果黄瓜、彩色甜椒等长势喜人。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占地约3000亩,集高效设施种植、观光采摘、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年产瓜菜50多万公斤,年利润超过1000万元,全部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

    “目前,农业占北京GDP的比重不到1%,却有超越GDP的意义。”王孝东介绍,北京大力发展高端、集约、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产和二产、三产不断融合,农业产业和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农业的生态、休闲、旅游、服务、文化等功能不断拓展。

    近年来,北京的会展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形态蓬勃发展,沟域经济方兴未艾。2011年起北京每年设立1亿元的沟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延庆的“百里山水画廊”、门头沟的“玫瑰谷”、密云的“紫海香堤”、怀柔的“雁栖不夜谷”等特色沟域吸引无数游人前往休闲娱乐。2011年,全市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接待户总收入分别达21.7亿元和8.7亿元。

    富农之效:由“谋生”到“养生”

    北京农村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农民生活的改善上。“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改革不断深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北京农民告别了过去只求温饱的‘生存型’状态,正向‘有住房、有资产、有工资、有社保’的新型市民转变。”王孝东说。

    ——“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北京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迅速推进,已有3300多个农村组织完成改革,250多万农民成为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东”。全市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约4800个,成员出资总额逾40亿元,覆盖三分之二以上从事一产的农户。

    ——“村庄变社区,农民转居民”。城乡接合部50个重点村的改造使20多万农民整体转为城镇居民,通州区北神树村就是其中之一,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忠国辉告诉记者,北神树村地处城乡接合部,以前环境脏乱差,去年底,全村整体搬迁“上楼”,760多户都住进了新建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不光生活环境变了,农民的精神头也大不一样了”。

    ——“就业多元化,工资在增加”。全市6万多农民从事护林员、管水员、公路养护员等工作,每月享受政府财政补助。农民收入来源从以前单一的经营性收入拓宽为目前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2011年,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36元,增幅13.6%,其中工资性收入957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突破65%。

    ——“社保全接轨,标准趋统一”。北京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接轨,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制度模式、缴费标准、保险待遇城乡一体化,参保人数达156万人;建立城乡统一、标准一致的城乡无保障老年人居民养老保障制度,58.4万人享受每人每月275元福利养老金,在全国率先实现养老保障城乡统筹和制度全覆盖;将城镇无业人员和农民丧葬补助费标准确定为5000元,率先在全国实现丧葬费补助待遇城乡同标准、全覆盖;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并轨,目前全市农村低保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560元,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为月人均731元,实现了城乡标准统一。

    记者在密云县石城镇王庄村采访时,崔云淑老人正在街边晒太阳。她告诉记者:“别看我这么大年纪了,也有不少收入呢,每月275元的养老补贴,每年1270元的库区移民补贴,我一个月干三天的村里保洁,一年收入2000元。我现在生活不靠儿女,身心轻松着哩。”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