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京城铺展内蒙古风情画卷

2012-06-09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会演中的《草原记忆》。    

    作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个抵京的代表团,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将分别于6月7日、8日在国安剧院演出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6月9日、10日在天桥剧场演出大型原创民族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将浓郁的内蒙古风情绽放在京城。

    《草原记忆》是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持续并精心打造的一台优秀剧目,至今共演出109场,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区“五个一工程”奖等。该剧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和自治区乌兰夫主席的亲切关怀下,上海3000名孤儿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在草原额吉、阿爸领养抚育、精心呵护下长大成人的故事。

    在艺术构思上,这部舞剧将来自南方和北方蒙、汉两个民族的人们,以情为线组成一个家庭,通过摔马鞍、摔口琴小冲突刻画出鲜明的人物个性。精心设计的“母亲”在狂风暴雨和饿狼群中救助巴特尔,彻夜缝制蒙古袍,暴风雪中“母亲”献身等一件件看似自然、朴实,却惊天动地的勇敢行为,折射出草原母亲博大无私的母爱以及孩子们对草原的挚爱和永久的记忆,颂扬了蒙、汉两个民族不能割舍的血脉情缘。

    这部舞剧生活气息浓厚,突出草原音乐风格。马头琴、呼麦、长调、潮尔等传统因素的加入与烘托,使古朴典雅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烘托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剧中的春之舞、木马舞、银碗舞、风雪舞等,将现代与传统,时尚与民族融合得恰到好处。

    大型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是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打造的五张文化名片之一,历时三年完成,集世代生息在呼伦贝尔的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游牧、狩猎文化之大成,是国内第一部以“风雪”为主题的舞台艺术作品,通过舞蹈、声乐、民族器乐、声器乐组合,阐释了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劳动和爱情的特有场景和文化内涵。

    该剧舞蹈将少数民族独特的肢体语汇与现代舞蹈有机结合,选用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文化形式和原生态民族文化等元素,使人们感受到来自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清新、大气和自然的艺术魅力。音乐采用了国际通常使用的编制技法,使管弦乐、电子乐与民间乐器相辅相成,其中大量使用了口弦琴、鹿哨、鹿铃、萨满鼓等民间传统乐器。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