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外资药企在京签下30亿元生产基地大单

2013-06-14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我们奔的是未来20年!”

    站在自个儿的办公室里,尽管窗户对面正进入收尾阶段的研发中心大楼挡住了视线,北京泰德制药总经理孔泰指着窗子外面,仍是满脸的兴奋,“3公里外,278亩地,我们是奔着未来20年去的!”

    就在不久前闭幕的京交会上,泰德制药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了一笔30亿元的大单。这片新征的278亩产业化用地将建成产业化生产基地,符合GMP要求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注射剂、外用贴剂和固体制剂等多剂型。“我们现在占地只有50亩,生产线摆不开了。”孔泰告诉记者,除了既有药品扩产外,如何给正在研发的20来个项目“安家”也成了去年起每次董事会上让大伙头疼的问题。

    1995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制剂楼的一层车间里,只有10来个人,泰德制药就这样开始了在中国的征程。18年中,经历了一次大迁徙,如今扎根在亦庄的泰德在产产品却并不多,“别看数量少,只有5种。”孔泰告诉记者,这5种产品都实现了在国内“首家研发”,而平均每项产品的研发周期都在8年左右。

    最近,泰德的“小六”有了新进展。这款代号“PC-SOD”的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生物制剂目前进入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审批阶段,“我们为这款药前后已经花了16年时间。”孔泰表示,也正是为新成员面世做准备,“是时候扩产了!”

    十多年过去,随着投资者的变化,泰德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几次变化。不过,在孔泰看来有一点始终未变,“我们的投资者看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参加过大大小小许多次专业展会,孔泰发现在制药行业,“北京造”越来越成为一个品牌。

    包括泰德在内,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已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而德国拜耳医药、法国赛诺菲安万特等一批外商投资企业占北京医药行业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已经占到了全市医药行业的一半以上。

    “外资的进入有力带动了北京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成为拉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增长的强大引擎。”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