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朝阳区巧妙破解公共文化服务难题--文化空间“挤”出来

2013-06-17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日前,明轩书店内,一位母亲正在给小女儿读书。

    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应当给文化留出多大的公共空间才够用?

    市文化局和市发改委于2007年联合出台的《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试行)》中要求:服务人口大于4.5万人的街道,文化中心设施建筑面积要大于2000平方米;服务人口在2.5万至4.5万的街道,文化中心设施建筑面积要大于1500平方米。

    但是,要想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留出空间,谈何容易?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越是居民众多的街道社区,城市空间便越是稀缺。如何挤出足够的公共文化空间,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颇有难度的考验。正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朝阳区,采取不同的手法,因地制宜,巧妙地破解了这道难题。

    挪,变废为宝

    区域:团结湖街道

    面积:1.23平方公里

    人口:约6.5万居民

    特点:老旧小区,建筑密集

    1.2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从东到西步行只有半小时的路程,密匝匝挤着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建成的200多栋居民楼,里面住着约6.5万居民——用这样一组数字,团结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杜磊一下子便点明了当地的区域特点。

    团结湖街道是北京最早的统建小区之一,这里的建筑大多已经老旧,和其他新建小区相比,社区居民的老龄化程度也较高。要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当作文化中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这里还真有一块被遗忘的角落——团结湖中路北一条,5栋居民楼合围之下,居然藏着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院子。这里以前是朝阳区房管局管理的一处锅炉房,“煤改电”工程实施后,这里被闲置下来,后来变成了垃圾场。

    “要是能在这儿建个文化中心,既满足文化需求,又能解决环境问题,该有多好!”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们这么盘算着。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是这么一块空地,居然还是一个“烫手山芋”。

    原来,曾有单位打算在这里盖一座高层居民楼,可是由于新楼会遮挡周边几栋楼的阳光,遭到居民的强烈反对,开发计划几度流产。盖居民楼行不通,盖文化中心要想真正立项,也必须得到社区居民的同意才行。

    2007年,街道办事处第一次就空地利用问题听取社区居民意见。一听说要在空地上盖文化中心,大伙儿都很感兴趣,也觉得确实需要。可接下来,问题也都一股脑儿地提了出来:

    “楼盖多高?”

    “离我们住的楼有几米远?”

    “会不会遮挡阳光?”

    “不会盖成你们的办公楼吧?”

    ……

    办事处把居民们的要求记录下来,在设计规划中逐一进行落实:

    空地周边最矮的楼只有6层,文化中心的“身高”就定为5层;

    3000平方米的院子,只有三分之一用于盖楼,确保楼间距不小于20米;

    楼内建有舞蹈室、图书室、烹饪教室、音像放映室等,几乎不设办公空间;

    ……

    2010年4月,这套精心设计的规划图被张贴在空地外墙上,接受全体居民的审视。看到这个方案,大多数居民表示满意。可是空地西侧的一座居民楼里还是有住户提出了意见,担心文化中心会影响自家采光。

    只为了这一句话,设计方案再次做出重大修改,文化中心的顶层被削去一半,靠东的一侧有5层楼高,而靠西的一侧则只留了4层。看到街道办事处这么细心地满足大伙儿的要求,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了,新方案得到居民们的一致同意。

    2011年3月,团结湖街道文化中心在朝阳区发改委顺利立项,当年11月,拿到规划许可证。如今,这座文化中心马上就要动工,预计到明年,当地居民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了。

    借,合作双赢

    区域:六里屯街道

    面积:4.4平方公里

    人口:约15万居民

    特点:人员分散,难以辐射

    六里屯街道不缺公共文化空间。这里的街道文化中心和街道宣教中心面积各有700平方米,平时能够供居民从事基本的文化活动,辖区内还有小礼堂、多功能厅等文化设施,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燕还是不满足。

    短评

    “挤”中有智慧

    李 洋

    文化空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一定能挤出来。怎么“挤”,靠的就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智慧。挪、借、议,这些办法听起来简单,在实施过程中却离不开科学缜密的调查研究、以民为先的服务理念、高效利用资源的务实作风,更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积极作为的心态。文化空间为民而设,而享受了城市文化建设成果的市民,也必然会以更加文明的面貌回报这座城市。

    “我们辖区面积大,人口也比较多,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总数约有15万人,但街道文化中心藏在一座小区里面,很多人要想找过来不太方便,文化服务的辐射面也相对有限。”郭燕总想,最好能在交通要道附近再开辟一个文化空间。

    2011年,听说著名的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里有个约2000平方米的仓库打算出租给书商办书店,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心动了——那里紧邻金台路和甜水园街的交叉路口,一墙之隔就是超市,平时周边居民经常路过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图书市场是经营单位,追求经济效益,而街道办事处不能不考虑成本, 双方还真不好谈。几经商议,市场管理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无论仓库出租给谁,都要带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必须“借”出部分空间,免费用于开展居民文化活动。

    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书商找上门来要求承租仓库,开设一家名为“明轩书店”的店铺,并且还爽快地答应了街道办事处提出的条件。没多久,明轩书店的装修图纸摆上了三家合作单位的案头。

    图书市场每天17时结束营业,可是书店要营业到21时,于是市场破例为其单开了扇门;街道办事处则把讲座活动安排在书店里定期举办,而书店方面在店里摆上沙发,开辟出一个“书吧”,还留出空间供居民开展书画笔会活动。

    如此算来,书店里有700平方米的地方,成了当地居民的公共文化空间。

    虽说自己的地盘被“借”出去不少,可明轩书店经理马达觉得自己一点儿不亏。“零售书店最需要的就是人气,通过参与街道组织的讲座,附近的居民很快就知道我们的书店了,现在我巴不得街道每个礼拜都能组织活动。”

    郭燕心里也有一笔账:“我们不仅借到了地方,还借到了一支专业队伍。”原来,明轩书店的销售人员,现在都成了街道文化中心的兼职服务员,他们凭借专业优势,总是能帮居民找到各种资料和图书。

    现在,街道办事处还打算和书店深度合作,开展文化夜市、为残障居民送书上门、送书进校园等活动,充分挖掘这个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潜力,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

    议,寸金尺土

    区域:三里屯街道

    面积:2.9平方公里

    人口:约5.8万居民

    特点:黄金地段,房价较高

    三里屯的商务楼宇鳞次栉比,可要想在这里找到文化公共空间,只能靠见缝插针。比如一座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写字楼,其公共配套空间还不到400平方米,虽然像这样零零散散的小空间有不少,却难以形成气候。这也曾是让三里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历广权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2009年,首开集团的一处楼盘卖得正火,历广权意外地打听到了一个“内部消息”:不远处的首开幸福广场里,有一座7层高的配楼,因为内部空间利用率不高,自2004年建成后就一直空置,眼下正打算“甩卖”。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赶紧跑去“看房”:这座配楼建筑面积达6900多平方米,有独立的进出口,有大挑高空间,还有的房间刚好可以用作教室。总之,用来当作文化中心,简直太合适了。不过,当时三里屯地区商务楼宇的价格已经达到每平方米5万元的水平,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街道办事处能够负担得起的。于是,街道办事处向区住建委寻求帮助,按这座楼的建安成本开出了一个超低价码:总价1亿元整,比市价便宜了七成左右!

    听说有楼要降价销售,很快就来了竞争对手。有家公司找过来,出价比街道办事处高出至少三分之一。比拼价格不是街道的强项,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马上转移了谈判的重点:将街道文化中心设在这里,有助于提升楼盘的整体文化魅力。

    街道办事处的策略最终打动了卖家,双方以1.04亿元的价格成交,相当于每平方米的价格还不到1.5万元。精打细算的街道工作人员还顺便把物业费、水电费的优惠项目也一并谈了下来,一分钱都没浪费。

    现在,这座配楼正在进行改造装修,预计年底将投入使用。届时,不仅街道的14支文艺队伍将能够聚在一起搞活动,当地的外籍人员服务站、市民学校、温馨家园等机构也都将进驻这座崭新的文化家园。

    另外,朝阳区还按照规定在新建小区收缴文化配套设施。从2011年至今,全区已收缴2万余平方米文化配套设施,还有1万余平方米即将“入账”。眼下,朝阳区95%的街道乡镇文化中心已经达标,真正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