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一张券解开科研院所与小企业心忧——财政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创新的探索

2016-09-25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财政资金支持近1500家科技小微企业与80家非法人的创业团队,9000多万元直接用于鼓励企业从近600家科研院所购买 服务;两年来,科研事业人员的担忧渐渐打消,面向市场研发的心态从“试试看”变成“抢着干”。北京通过一张“科技创新券”助推企业科研“加速跑”,探索出 财政资金精准、高效、连续支持创新的新模式。

  破解小企业“三不”难题

  放弃高薪职位,李雨轩、马博堃等在2015年1月开始创业。短短1年多,几个人的小团队壮大为一家科技公司,其车载智能硬件技术获得百万元级市场投资。

  “但这一年若是没有创新券支持,公司可能面临失败。”北京轩辕联科技马博堃回忆说,团队起初设计了一个车载智能显示设备,但生产少量的原型机却成为难题。

  当团队找到市场上的实验机构来合作制作原型机时,对方报出高昂的服务费用让团队望而却步。“经费问题、供应链问题、产品融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马博堃说。

  就在困顿时,北京市计算中心3D打印平台介绍“科技创新券”给创业团队,并解决了小企业与大院所之间的难题:团队申请创新券补贴,在确定购买服务后,实验院所可申领补贴,首次申领券不超过5万元,此后采取分段累退比例计算,政府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马博堃说,如今,随着公司的壮大,从第一代产品结构咨询、快速原型,到第二次、第三次改进,到部件级改进,企业与科研事业单位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顺畅。目前公司已获得京东孵化器支持,并获得百万元级投资。

  “和轩辕联一样,小企业要做基础科研、技术攻关,往往面对‘找不到资源’‘进不去院所’‘买不起服务’的窘境,这阻碍了创新创业。”北京市科委条件财务处处长陈云波说,创新券第一目标就是要破解企业的“三不”难题。

  科研人员“试试看”到“抢着干”

  自2014年12月北京开始发放“科技创新券”以来,这一政府财政资金创新运用举措已支持1498家小微企业、80家创业团队,撬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5家单位的577家实验室资源。

  “创新券这个举措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很多科研院所从以往的试试看,正转变为现在的抢着干。”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技条件平台中科院基地办公室主任张利军说,作为实验室开放的资源方,中科院近期又有6家实验室主动要求接受创新券,服务小微企业。

  张利军说,创新券刚刚推出的时候,很多科研人员因为不了解其背后运行机制、科研人员激励等,大多是勉为其难地为小企业服务,很多都是试试看的心态。但随着越来越多小企业提出需求,也给实验室本身带来思考、进步,越来越多的实验室主动要求加入其中。

  “更为关键的是,机制最大化调动、保障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利益。科研人员长期面临着科研与市场‘对位难’、国有仪器提供服务‘收费难’等问题,而创新券则细化地对提供服务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做出设计,科研事业人员积极性提升显著。”陈云波说。

  高效、精准、连续运用财政资金

  记者发现,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创新举措支持小微企业科研方面的模式,对加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为各地推动小企业发展做出示范。

  北京市财政局科技文化处胡威介绍,北京“科技创新券”从设计开始就凸显“高效率”利用原则。例如,创新券被设计成通过互联网申请和使用的电子券,申请者在线激活创新券,而逾期未激活的创新券则自动失效,避免了资金沉淀,提高财政资金的扶持精准性与使用效率。

  精准支持成为财政资金支持创新的关键一招。胡威说,不同于以往的举措,创新券将发放权力下放给专业科研服务机构、科技孵化器等,让市场来判断项目,让资金运用更专业、更精准。

  “小企业做出科研成果只是第一步,之后还有产品阶段、市场阶段等,需要资金服务也同样重要。”陈云波说,正因如此,北京在实施创新券的过程中,持续跟踪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的后续科研需求,引入银行贷款等方式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

  目前该机制已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合作,推出针对创新券的配套金融服务产品,短时间内已完成11个项目共325万元的贷款。

据悉,随着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财政局等部门正研究在京津冀区域实现创新券互认互通的机制,届时区域创新小微企业将更加便利地获得三地的科研资源。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