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算表》是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

2017-04-24  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 ]

 十进制是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计算进制。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出现在哪里?就在清华大学收藏的清华简中。今天(23日)上午,吉尼斯世界纪录 独立核实认证:清华简中的《算表》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记者获悉,《算表》也是我国留存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此外,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 年教训的故事也在今天发布的清华简整理报告中体现。

  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了2500多枚战国竹简,这批竹简在秦代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这批“清华简”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意义重大。

  研究人员发现,2500多支清华简中有21支形制非常特殊,竹简上端凿有圆孔,孔内有丝带残留。2010年7月12日,数学史专家对该篇竹简进 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21支竹简不仅具有数字特质,更具有运算功能,是一份实用的运算表”,并建议将之命名为《算表》。《算表》为我国留存最早 的数学文献实物,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实物的空白,是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珍贵史料。

  据介绍,《算表》呈表格形态,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积“八十一”至“一”构成的九九乘法表,扩展部分一端为“半”与“半”的乘积 “锱”,也就是“四分之一”;另一端为被乘数及乘数分别扩大至十倍,也就是最大为“九十”与“九十”的乘积“八千一百”。这样便可以通过丝线交叉,运用交 换律将两位数乘法转换为四个交叉点数字相加,实现快捷运算。

  上午研究团队还发布了清华简的第七辑整理报告,报告共刊布四篇战国简册,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其中两篇记载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 流亡在外,借助秦国力量返国,以及重耳归国后整顿内政、一战而霸的史事。另一篇则讲述春秋晚期晋国赵简子始为卿入朝,范献子与成鱄对其训导劝诫的文辞。

  第七辑整理报告分量最重的一篇为记述春秋晚期吴越史事的《越公其事》。全篇七十五简,内容完整。简文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委屈求成,经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依次实施好农、好信、征人、好兵、饬民的“五政”,重新崛起、最终灭吴。简文与《国语·吴语》、《越语》关系密切,当有同样的史料来源,可见吴 越盛衰是春秋晚期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也是战国时期特别流行的故事主题。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