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中国女乒:世界冠军的“洪荒之力”从何而来?

2017-06-29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丁宁,你今天早上没吃鸡蛋啊。”

        “王姨,我不太想吃。”

        “要不你吃一个蛋黄吧,把蛋清给我。”

        3分钟后。

        “你真的不吃一个吗?”

        ……

        当这样的问题以3分钟一次的间隔第五次问起的时候,丁宁乖乖地拿了一个鸡蛋,吃了下去--这是不久前新华社记者探访国家女子乒乓球队湖北黄石训练基地偶遇的一幕。

        “她从来不急,也不会强迫我们,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丁宁口中的“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

        “我第一次对她产生很深的印象,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的封闭训练。她弄了一个煤炉子,蹲在地上给运动员煲汤。”中国国家女子乒乓球队教练李隼回忆。

        王宜给乒乓球队“量身定制”的“抗疲劳汤”成为营养食疗的“明星”,实际上当时王宜一共准备了六种汤,“失眠、盗汗、疲劳、恢复体能等问题都要解决”。

        煲汤已是王宜进行的一次“战略调整”。初进乒乓球队时,她和其他同行一样,试图对队员的三餐进行热量、营养素的分配,做出“高大上”的营养餐。

        “1997年我们集训时,基地曾给运动员提供当时很先进的营养配餐,一根香蕉、一份牛肉等,但因为口味和品种单一,运动员不愿吃,甚至影响训练质量。”女乒国家队厨师张力富说。

        而在王宜看来,她虽然是球队的营养指导,但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比如运动员咳嗽、失眠等,为防止误服兴奋剂,不能用药,更多要靠‘药食同源’的办法。”

        王宜是中医,运动员们喝下她煲的汤后总会认真地问:“你要给我吃药吗?”

        “要想获得教练组和这些运动员的信任,我必须改变思路,把‘药食同源’的食材逐步加入运动员的日常饭菜,逐步探索更加生活化、更利于接受的方式。”通过中国传统医学“五色”“五味”等理论,王宜逐渐摸索出一套观察运动员状态的方法。

        “运动员要是有内热,肯定喜欢吃凉的东西,反之亦然。”自此,王宜每天都在餐厅里观察运动员的取食情况,结合他们的训练情况,判断运动员的体能和心理状态。

        “不少运动员都偏食,而一旦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让她们吃不喜欢的东西,很可能就不吃。”李隼说,“这时,王姨就让运动员标示出自己爱吃的品种,在这个范围里找到最合适的搭配。”王宜说:“不干预饮食是最高境界。”

        在教练组的支持下,王宜给运动员们开办健康课堂,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饮食方案。“每个人体质不同,王宜会告诉不同的人搭配不同的品种。”已被“熏陶”了十多年的丁宁会非常自觉地按照王宜的要求饮食,“不用刻意去吃什么或不吃什么,开开心心地就完成了调理”。

        在湖北黄石训练基地,张力富为备战各项赛事的女乒健将们准备好丰盛早餐。“每天的蔬菜、水果、肉类、主食等各种食材保证在40种左右,做法也非常生活化。”张力富说,王宜不在时,他也会问问运动员们口味如何,监督她们的进餐情况。

        李隼认为,中医食疗的“神奇”在于“通过日常饮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运动员的身体长时间保持在平稳、良好的状态,自然远离伤病”。

        “‘兴奋剂’是专业运动员时刻注意的‘红线’,任何药物都不能随便使用。用传统中医食疗手段,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乒乓球队领队黄飚说。

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丁宁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丁宁正在接受按摩等中医治疗。

        湖北黄石乒乓球训练基地国乒餐厅,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丁宁在选择餐食。

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教练李隼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中国乒乓球队医务组组长尚学东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湖北黄石乒乓球训练基地国乒餐厅,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们在进餐。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