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教改,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

2017-09-17  来源:瞭望
[字体: ]

        针对近年来北京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请他就这几年深化改革的思路做简单的梳理和介绍。

        《瞭望》:这几年,北京在基础教育领域改革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李奕:调整改革思路,是我们对这几年改革最突出的感受:即把学生的实际获得放到改革正中央,并围绕这一点采取改革措施,关注这些措施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在基础教育领 域,我们进行学区制包括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学等改革,教育供给从以一所学校为单位变成了学区、集团和联盟;同时在纵向上,鼓励变成9年到12年一贯的连续 供给,不在中间折腾孩子来回分化、考试、报班。

        再比如招生制度的改革。虽然北京不是第一批进入高考实验的省份,但在指标的定向、统筹分配等方面都已发力,让学校的生源尽可能多元化,让孩子不仅仅和同一类型的孩子在一起。从教育的角度,这对他将来进入社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理解都更有帮助。

        《瞭望》:提高教育薄弱地区的师资水平有什么好的办法?

        李奕:去库存、调结构、转方式,同样可以用来概括北京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北京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级验收,但我们认为在新的均衡发展平台,教育投入要从以前更关注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转移到对师资水平和师资环境的优化上来。

        为此北京专门出台了乡村教师提升计划。这个计划聚焦于老师的保障水平和资源环境调整,包括涨工资、为乡村教师和薄弱地区学校老师提供到城区或名校学习的机会,这个教师培训计划已经运行了两年,有十几万人次的老师参加。

        比如以前我们可能给学校配备钢琴、篮球架等硬件资源,现在更关注是不是有专业的篮球老师给辅导等“软件”资源的配备。在向农村教育的投入中,现在更倾向于投入到教师素质的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校精细化资源的构建上。

  《瞭望》:教育薄弱地区的孩子如何能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

        李奕: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论教育资源,当然是城里的资源更丰 富,过去也只有本地区的孩子能享受到。现在,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打破资源边界,让延庆、密云的孩子也可以到城里来参加活动,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就需 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包括经费、办学方式上的突破,否则这些孩子仍然走不出乡村,走不出学校,仍然没有实际获得,他的福祉何来?

        均衡教育资源,增加交流互动很重要。比如让北京最北部山区的一个乡村喇叭沟门的孩子,和西城、海淀的孩子在一起交流。过去学校之间是独立的,彼此见不到。现在让他们见着了,对彼此的成长都更加有益。

        《瞭望》:你怎么看很多家长为孩子设计的上“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的成长道路?

        李奕:我们并不排斥这种说法,当然要为孩子选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但关键是这个“好”,是以学校单体过度占有资源封闭的“好”,还是开放、共享的“好”?

        北京率先在一批优质学校实行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探索,以此带动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而且,这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付出,而是获得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说五所学校联盟,我贡献的是五分之一,获得的是五分之四。

        在一些开放性实践活动当中,学校积极鼓励自己的孩子走出学校,去跟其他同学一块合作。这种交往是以前基础教育供给当中给不了的,也是单一好学校给不了的。

        实际上现在教育系统都已取得共识了,简单地、封闭地取得一个学科的技能,学生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甚至适应不了现在的中考和高考——中考和高考也是开放性的,甚至答案和题目都是开放性的。

《瞭望》:北京这一轮基础教改,对中高考有哪些影响?

        李奕:这一轮教育改革,北京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稳步推进。高考改革为 什么取消文理科让孩子自己选科?其实就是让你选择自己优势的学科参与竞争。相应地,我们中小学的培养理念、治理结构也要随之变化,不再是按照主科、副科教 学,而是按照孩子的成长来教学。评价学校不再是按照考试的分数来排队,而是看这所学校是不是真的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创设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多的活动来丰 富孩子的实际感受。

        改革理念在课堂上,直观感受是大量选修课的出现,而实际上,学区活 动、教育联盟以及跨学段连续培养等,都在这一理念下。什么叫给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服务种类多,供给丰富才是好,单独一个学校提供的营养有限,就像再 好的米饭、再好的肉,以前就那么一碗,现在则是“自助餐”。所以说,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与2018年北京新中考、2020年新高考的改革一脉相承,从考 题的变化,引导学校管理的变化,考试改革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瞭望》:今后的教育改革将向何处去?

        李奕: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匹配协同,是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实际上一些问题已显露端倪:比如说家长的教育焦虑,一方面学校在进行大幅度改革,一方面家长忙着给孩子报补习班;还有国际教育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等,都需要学校与家长协同。

        此外,协同也包括孩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比如在电视、媒体、手机游戏 日益普及的环境下,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其文化氛围和格调的影响,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手持设备、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影响已非常突出,其所提供的 内容,需要考虑到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回顾北京这五年的教育改革,家长其实应看到一个方向,就是我们力图给孩子创造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环境到底是什么?不是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单一,而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丰富。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