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视觉中国
昨(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联合公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其中,一 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8所在京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名单,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里,有21所在北京。 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三所非“985”高校从原“211”高校中突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根据官方公布的名单,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42所高校分为A、B两类,A类有36所,B类有6所。
原“985工程”大学都顺利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原“211工程”大学都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次一流大学名单里,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三所非“985”高校从原“211”高校中突围,位列一流高校建设名单。
北京共有8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 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均属A类。与此前39所“985工程”院校相比,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3所高校跻身一流高校建设B类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95所,其中21所在北京,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市属高校中,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入选。
解读
建设“双一流” 不搞终身制
评选将参考第三方评价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 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此为“双一流”由来。“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 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此前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入围此次的“双一流”名单是否就一劳永逸了呢?三部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 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需要特别强调 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
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
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
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三部委相关负责人还就一流大学为何分成A、B两类进行了释疑,“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不申报不推荐 中央地方一视同仁
据介绍,此次遴选认定不组织高校申报,不需主管部门推荐,专家不直接对某一高校是否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作出评判。认定标准对所有高校一视同仁,不区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最大程度保证遴选的公平公正、开放竞争。
同时,遴选认定引入了4类国内第三方评价,包括人才培养类、学科水平类、贡献奖励类、政策导向类。
三部委有关负责人还表示,“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
首先,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
然后,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
最后,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