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放生
近几年庙宇、寺院附近,不知起于何种原因,又平添了一道风景——放生。仅就狭义放生而言,不失为一种慈善之举。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此种放生方式,似乎多了一丝伪善、少了一丝虔诚;多了一丝担忧、少了一丝安心。
何以见得,细听一一述说。
放生,本是佛家普度众生的一种善举。此种善举一经罩上商业行为色彩,不能不说有悖于放生的初衷,“放生”也因此被蒙上灰蒙蒙的“虔诚”色彩。第一,人们的慈善心理被卖者的商业行为所廉价利用,从中攫取黑心钱。我们不能不说商家是独具“慧”眼、生财有“道”。说不定尚能富甲一方。第二,卖者在捕捉各类动物时,难保不伤及无辜,自然少不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做法。出于利欲熏心的目的,相信他们不会投鼠忌器,而导致一些动物死于非命;第三,将被捕捉的动物的家庭拆得子散妻离、家破人亡。毋庸置疑地讲,诱捕者残忍地充当了比翼鸟狂风吹散各西东、连理枝暴雨折断分左右的狂风和暴雨,真真一个好不凄然。第四,被捕捉的动物被迫离开原有的生态环境,这非但有悖于自然选择,且极容易酿成被捕捉的动物在“虞姬虞姬奈若何”之中愤然死去。第五,被捕捉的动物原本就生活的其乐融融、相安无事,在自然选择的状态下安之若素。不料在金钱的诱惑与驱动下,竟成了他人的囊中之物,悲也、恶也。倘若它们不被捕捉,又谈何放生。其意义何在?本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去留随意、无羁无伴,这究竟是为什么。语言丰富的人类将无言以对。
放生者,固然生有一颗慈善之心,可静下心来,仔细斟酌斟酌,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故事亘古以来就不乏其例。用时下的话说,就是主观动机有时未必与客观效果相统一。放生者的菩萨心肠,固然不可予以否定,但放生背后的误区及隐患是放生者不曾所想、不曾所料。一是购买后,随处找一地方放生,孰不知放生者根本就不知晓,这些动物来于何方和该去之处。试问,且不要说这些被放生的动物,就是万物之灵的人类,被迫改变生活环境后,还须有一个相当的适应过程,况且其它动物乎!二是被放生的各类动物,与其原有的生活群体、家族已然是秋水伊人、天各一方,又被人为地放生到另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不仅已丧失了原有的栖息之地,更重要的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链是否发生改变,实乃不堪设想。三是原来的种族群落而今已是荡然无存,鳏寡孤独的它们毫无伴侣,要么成为自身天敌的口中美餐、要么因饥寒交织而亡,非但没有达到放生的初衷,反倒加剧了他们的死亡与灭绝,这无疑是火上加油。尽管我们人类还不能为动物雪中送炭,但也不可做出雪上加霜之举。
捕杀贩卖野生动物固然是暴殄的作孽之举,但如此购买野生动物放生,也能称作普度众生吗?
如此放生,我们不能提倡。
如此放生,我们必须遏制。
如此放生,我们坚决打击。
唯其这样,才能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方能有利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文/老树寒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