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上,Oksana Mas马赛克画完全是用彩蛋拼出来的。(资料图)东方IC供图
“2013年注定会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百年历史上的转折点,因为前往参展艺术家中,来自中国的将占到一半,人数之多前所未见。”这样一条微博在一天里即获得上千次转发。有人叫好,认为中国艺术终于扬眉吐气走出去了;有人质疑,曾经神圣的艺术殿堂是否放下了身段。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6月1日至11月24日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举行,随着大幕开启时间日益临近,有关的争议声也渐次响了起来。
两千中国人参展规模创纪录
与往届不同,国内今年争议威尼斯双年展的焦点既不在于策展人选拔机制、展览主题的拟定,甚至连参展艺术家的资质也未能进入中心议题,倒是多达10个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成为众矢之的。据了解,威尼斯双年展每年推出的平行展总数都在30个左右,如此看来,今年中国参展的平行展数量竟占到了三分之一。而更添“分量”的是,仅以“未曾呈现的声音”为题的平行展,就汇集了156人(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按照这般规模计,今年6月的水城将迎来近两千人的中国艺术家,如此创纪录的规模让人竟模糊了这究竟是国际展,还是国内展?”微博里有人感叹,从1980年中国第一次参加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起,此前累计参展艺术家也达不到这等规模,“如此扎堆儿‘赶集’,可别毁了人家的金字招牌。”
始于18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全球艺术领域三大展,众多国家的参展也让它成为国际艺术最为敏感的风向标。其主体部分由主题馆和国家馆两部分组成,主题馆偏学术性,而设置国家馆是威尼斯双年展区别于其他双年展的重要标志,今年是中国馆在威尼斯的第5次亮相。
至于引发争议的“平行展”,艺术评论家徐子林的界定颇为有趣。“何为平行展,就是说它与双年展没有任何交集嘛,各玩各的。”他介绍说,由于影响力巨大,每届威尼斯双年展,都会吸引各国艺术家前来举办展览或交流活动,它们被统称为平行展或外围展。“我并不是质疑平行展本身,只是想还原平行展的真实面目。”
难以遏制的热情缘于功利心?
既然双年展与平行展之间没有关联,缘何还会有这么多人参加平行展?在徐子林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些人看来,去一趟威尼斯,无论是水墨、油画,还是写实、抽象,作品价码通通会上一个台阶。说白了,与钱相关,与艺术无关。”
不可否认,威尼斯双年展曾对中国当代艺术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早在1980年中国就受邀参展,但中国当代艺术真正意义上走进威尼斯双年展,还是在20年前的1993年,那一年,包括王广义、方力钧、徐冰、喻红等14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获邀参展。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受邀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更是有20多位,此后,他们中不少人成为当代艺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带动国际艺术界的“中国热”。“不过,需要厘清一点的是,他们当年受邀参加的是展示当时国际艺术最前沿水平的主题展,并不是近些年开始受追捧的平行展。”徐子林解释说。
据了解,主办方对平行展有三个基本要求:由自由策划人申请,由非盈利机构主办,在组委会指定的场所举办。“通俗点说,就是双年展期间,从主办方谋得一块许可的招牌,在当地租块地办场展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内举办的某个平行展,参展艺术家需要缴纳30万元做“赞助”,方能获准参展。
还有一件颇有些“奇闻”色彩的事情——本届双年展的肯尼亚国家馆策展人选择的参展艺术家全部为中国人,连展览主题也定名为“再中国”。“艺术展不是普通商品展,不能总想着如何带来利润。”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说。
带上对路数的作品很重要
“其实,没必要拿平行展和主题展作过多比较,在让更多人看到中国艺术、了解中国的层面看,二者同等重要。”在艺术评论家王栋栋看来,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即便是有资本的介入和商业的操作,在一个优秀的平台展示自我,本也无可厚非。已经连续两届策展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王林认为,“平行展就是为民间提供了一个参与到威尼斯双年展的渠道。”他说,尽管如今威尼斯双年展已不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起唯一作用的国际舞台,但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平台。
由王林担任总策展人的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也是国内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的一次海外艺术群展。针对外界质疑此次展览的学术水准,他回应称,所有作品均由11位知名批评家为核心的学术委员会推荐,“我希望它们可以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与历程,而不是一些片段化的图片、符号。”
“每个展览都有自己的定位,威尼斯双年展展示的便是最前沿的艺术思想,而不是那些在艺术市场上已经由兴起到过气的作品。”徐子林说,他很难想象此番带过去的这些作品都能满足这一要求。“有热情固然不错,但唯有带上对路数的作品,才可能获得关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