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其他信息 > 正文

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8日亮相中国美术馆

2015-07-10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一位参观者正在研究两张不同版本的吴印咸摄影作品《艰苦创业》。修改版本(右)清理干净了毛主席的衣服和鞋子,修剪了头发,去除了其他人的影子。 

   

    不少人对辞世已经21年的摄影家吴印咸并不熟悉,不过,上世纪三十年代经典影片《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的摄影师正是他;那张流传最广,俯 身为重伤战士做缝合手术的《白求恩大夫》,也是他抓拍到的。昨(8日)起,“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近230幅摄 影作品时间跨度近70年,从1923年到1992年,吴印咸用相机记录下那段时空里的人和事儿。

    这是吴印咸作品第二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了。上一次是在30年前,那时老人还健在,展出题目是“吴印咸摄影工作六十年影展”。此次展览以吴印 咸摄影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为线索,通过“艺术初探·影像立名(1920-1937)”“时代纪实·历史见证(1938-1946)”“光影随心· 春华秋实(1947-1994)”三个部分,讲述吴印咸镜头里的历史。“这次展出作品里,有近四成从来没有公开展出过,即便曝光率最高的延安时期作品,我 们也补充了一批新作。”四十出头的吴炜是吴印咸的外孙,参与了此次展览从策划、修复到布展的全过程。

    吴炜介绍说,此次展览一大看点是老人早期的“艺术初探”部分,参展的58幅作品里有近40幅为首次公开展出,不少照片是今年初才修复、制作 出来的。这里面还有一段曲折故事。“姥爷上世纪三十年代受邀去延安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时,起初并没有打算常驻那里,因此早期摄影作品都留在了上海 的朋友许幸之那里。可惜的是,这批作品后来在特殊年代里几乎丧失殆尽。”他说,为了此次展览,全家人从数万张原始照片底片、小样里把它们重新找了出来,通 过计算机修复技术让这些早年作品得以重见天日。

    它们中,既有周璇、白杨、袁牧之等民国电影明星的华彩照片,也有《田螺》《泡影》《圆》等随性而为的写实作品。“那是他思想最活跃,创作最 自由的年代。”吴炜说,那时即便在街边遇上冬储大白菜,吴印咸也会蹲下来拍。“他看到美的东西就要拍,就像今天人们拿手机随手拍一样,只不过他会更讲究用 光、调色。”

    “时代纪实”部分的一些作品在各种摄影展巡回展出过,像经典作品《白求恩大夫》《赴重庆谈判》等,《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给120师的干 部讲话》里穿着补丁裤的毛泽东主席,更是为人们耳熟能详。“虽然不少题材并不陌生,但整体艺术质量要比之前他的所有展览提高了一个层次。”吴炜说,通过近 半年的重复制作、修复,参观者看到它们,就像回到照片刚刚生成时的彼时彼景。

    同样在这一篇章,竟然还有两幅吴印咸自拍的个人裸照,一幅他在攀登岩石,一幅他逆光站在延河边。“要知道,那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延安 啊。”吴炜透露,它们是一个多月前才从堆积如山的老照片里发现的。而且,颇有些文艺范儿的吴印咸不单单拍下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合影正片,还别出心裁地 记录了“与会代表们逗狗”的趣闻。

    有些巧合的是,此次展出的现存吴印咸最早摄影作品《晓市》(1923年),呈现的是朝雾弥漫的古老城门口,潮湿而光滑的石道上,为生计奔忙 的人们的身影留在了逆光里,作品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展出的年代最晚的一件作品《玉兰花》拍摄于1992年,年逾九旬的他以黑白片展现庭院里一株绽放 的鲜花,生活气息依然浓厚。

    “他这一生太忙了,甚至都没有太多时间和我说话。”深受姥爷影响的吴炜如今也是摄影工作者,他说,老人临终前一天还在家中整理行将出版的摄影理论书,“我这一生都会用来整理姥爷留下的这些浩如烟海的照片,那是他的心愿,也是我的理想。”

    据了解,此次展出作品里,除10件由家属带回外,另外219件作品将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一个并未公布的细节是,美术馆颁发给家属的捐赠 证书上写的是“收到捐赠150件”,临到开幕现场,家属决定追加捐赠69件,让老先生更多的作品走向公众。“带回的作品主要是延安时期共产党领导人的肖 像,它们尺寸统一且都较小,主要考虑今后办类似摄影展时可能用得上,就暂时由我们保管着。”吴炜说。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6日。

    [照片故事]

    1942年吴印咸为毛主席给120师干部作报告所拍的照片《艰苦创业》(见上图)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据家属转述,同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由于会场狭小而与会者众,加之烟雾让屋内光线很暗,吴印咸便向毛主席建议到室外合影,主席欣然赞同,这才留下了这张经典合影。

    

    1939年10月24日,日军大举进犯黄土岭,白求恩主动要求将手术台前移到距离火线只有三四公里的一座 小庙里。“前线的枪炮声都听得很清楚,父亲那时刚从上海来到抗战前线,开始很紧张,可他看到白大夫很镇静,丝毫不受外面枪炮声的影响,依然有条不紊地施行 抢救。当时在小庙外等着救治的伤员排成了一长溜儿。”吴印咸的女儿吴筑清回忆说,父亲深深地被这位异国友人所打动,一会儿拿相机拍照,一会儿又改拿摄影机 拍影像资料,后来制作成纪录片《白求恩大夫》以及留下了这张流传很广的照片。没想到的是,白求恩的左手中指正是在那次手术过程中被刀尖划破而受到致命感 染。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