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其他信息 > 正文

非裔美国艺术家彼得与布朗双个展并置展出

2016-01-18  来源:京华时报
[字体: ]

彼得·韦恩·刘易斯与弗雷德里克·J·布朗,展览现场。UCCA供图

弗雷德里克·J·布朗《复活节早上》

彼得·韦恩·刘易斯《蒙克节奏(其一)》

    绘画与音乐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或许从彼得·韦恩·刘易斯和弗雷德里克·J·布朗的作品中可见一斑。1月15日至3月13日,这两位非裔 美国艺术家的个展同时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简称“UCCA”)对外展出。从展出作品可以看出,彼得的色彩艳丽、跳跃,而布朗则相对沉稳又不失旋律感。 UCCA馆长田霏宇告诉记者,将这两位艺术家个展并置展出的一大原因是“他们皆为痴迷的爵士乐爱好者,音乐对他们的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彼得看来, “绘画和交响曲一样,每幅画都有不同的节奏”。

    创作两套组画灵感来源于“弦理论”

    看头 2007年,彼得·韦恩·刘易个展有斯开始在北京北郊的工作室“绿洲”中进行创作。此次展览聚焦于艺术家两套重要的组画,分别是2013年创作的《蒙克节 奏组曲》与2013年至2015年完成的《佛祖演奏蒙克》,每一组包含15幅绘画作品,它们均是艺术家在中国工作、生活期间创作的。此外,艺术家2015 年创作的《假真空》亦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在两套组画标签中的“蒙克”,并非说的是绘画史上的爱德华·蒙克,而是指美国爵士乐代表人物塞隆尼斯·蒙克。从这两组作品可以看出,彼得的 创作呈现了某种音乐上的特质,据艺术家透露,这源于他对“弦理论”的关注。彼得认为,“我们的世界以‘弦’的形态存在,可以像振动的弦一样创造出音乐的和 声;宇宙则汇聚着无数的‘弦’,演奏着一首色彩和光线的交响曲。绘画和交响曲一样,每幅画都有不同的节奏”。

    时隔近30年布朗作品再次在京展出

    1988年,布朗携100余件作品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中国艺术 家和学生就其生动的表现主义风格展开广泛的讨论。时隔近三十年,UCCA在同一座城市再次呈现布朗的作品,意图唤起这一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 艺术觉醒时期、却几乎为人遗忘的文化交流事件。

    本次展览呈现的绘画作品涉及宗教主题(《复活节晚餐时间》《复活节早上》)与艺术家的童年记忆(《校操场》)。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那次个 展,已故艺术家布朗的儿子表示,“这次展览所带来的是一种精神,作品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旧,但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永远不会变老,永远不会过 时”。

    音乐是二人作品中最有趣的平行元素

    本次展览是UCCA在2016年推出的首个大型艺术项目。UCCA馆长田霏宇告诉记者,将这两位艺术家个展并置展出的一大原因是“他们皆为痴迷的爵士乐爱好者,音乐对他们的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彼得告诉记者,在他的生活中,爵士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画画的时候经常听,对我来说,它就像是呼吸一样”。他认为,爵士乐是非裔美国人给全世界最好的礼物之一。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彼得提到了不少爵士乐重要人物的名字,其中反复出现的无疑是塞隆尼斯·蒙克。

    有趣的是,布朗也是蒙克音乐的推崇者。布朗的儿子透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复兴期间,其父在位于纽约索霍区的阁楼中进行创作,“当 时,他把爵士乐和绘画相结合进行了各种各样令人震惊的实验,并与爵士音乐家塞隆尼斯·蒙克、奥内特·科尔曼、安东尼·布拉克斯顿展开过合作”。

    布朗生前与彼得是多年的好友,彼得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纽约名声大噪,凑巧的是,给我做代理的画廊老板也是他的好朋友,然后我们也成了好友”。在彼得看来,“音乐是我们作品中最有趣的平行元素”。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