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其他信息 > 正文

学艺30年 宫灯艺人首次海选收徒

2016-03-22  来源:北京晨报
[字体: ]

“等了30年,终于有了!”53岁的“传统灯彩”技艺传承人余光亮喜收徒弟。近日,经过半年学习,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海选的50位“非遗”技艺传承志愿者全部结业,并获得认证证书。

  “非遗”技艺 海选传承者

  2015年6月,“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为5家“非遗”技艺传承人公开招募传承志愿者。天桥穆派戏法、北京内画鼻烟壶、曹氏风筝、传统灯彩和护国寺清真小吃制作技艺都敞开大门,海选徒弟。“爱这行当的、有点基础的,都收。国家传承人亲手教,西城区政府给补贴。师生一旦有缘分,就可以拜师入门,担起传承技艺的重任。”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

  海选之时,北京内画鼻烟壶、传统灯彩、曹氏风筝传承人都曾坦言,自己的技艺还没找到“下家儿”,但是“不急,看缘分”。天桥穆派戏法、护国寺清真小吃制作技艺已有徒弟,但也表示,“招募传承志愿者没有门槛,只要想学,都教!”

  苦干了30年 终熬成师傅

  经过半年学习,跟着5家传承人学艺的50位志愿者全部结业,日前正式取得“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及传承人签字的认证证书,并被授予“优秀非遗传承志愿者”称号,今后,他们将更多地参与到西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灯彩传承人余光亮、天桥穆派戏法田学明还从这批志愿者中招到了徒弟。

  余光亮是传统灯彩,也就是市民常说的传统宫灯的技艺传承人。“马路上挂的普通灯笼是机器制作,三五元钱一个。我们全部是手工制作,三五十元一个。”余光亮说,别看灯笼行业是半年不开张,但是开张也能吃半年,“就是潜心学习技艺的人太少,我干了30年了,师傅是国家级传承人,我是他唯一的徒弟。但是,我至今还没有收到徒弟,感觉有点悲哀。”

  不过,这次海选终于让余光亮“熬”成了师傅。海选的消息一出,有30多人来报名,教了8个志愿者,最终收徒成功。

  徒弟叫边鼓超,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从小就喜欢制作灯彩。小时候,家里从集市上买的过年用的彩灯,还没挂呢,就被他拆了,“一直想拜师学艺,就是找不到门路,也够不着能人。海选的消息一出,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师傅余光亮则说,做一盏宫灯,涉及绘画,糊裱、木工、雕刻七八个工种,年轻人会的不多,再加上老技艺又养不住人,难得遇到合适人选,“老边本人喜欢,有基础,有天赋,又乐意跟我学。就收了呗。”

  在颁发“非遗志愿者”证书时,保护中心专门举办了一个拜师仪式,53岁的余光亮被请上台,41岁的边鼓超深深一躬,两位陌生人,因为酷爱一个技艺,从此成了师徒。天桥穆派戏法传承人田学明也在这一天招到了3个徒弟。最小的徒弟不过11岁,被问到如何传承“天桥戏法”时,小家伙认真想了想:“以后生了儿子,继续跟师傅学。”

北京办海选

  外地来报名

  这是“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连续第二年为“非遗”技艺海选徒弟。有500多人报名求学,甚至不少报名者来自河北、天津、山西等省市。2014年,该中心首次为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北京宫毯及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五项“非遗”传承人海选徒弟,原计划5项各招募5人,经过筛选和考试后,45人拜师学艺。半年后,这45人成为首批“非遗传承志愿者”,裕氏草编也是在这次海选中,时隔30年再收徒弟——在北京海洋馆工作的39岁的翟炜得以拜38岁的裕氏草编第三代传承人裕光磊为师。

  北京晨报记者获悉,公开招募传承志愿者的多是“濒危非遗项目”。所谓“濒危”,即传承人不超过3人,传承发展令人堪忧。据悉,今年,西城区将继续举办该活动。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