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其他信息 > 正文

崔如琢水墨作品展到俄罗斯 坦言中国画不必不自信

2016-11-10  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 ]

 9月、10月在俄罗斯进行了两个月大规模巡展的崔如琢近日归国,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晚报记者的采访,此次展览创造了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多个纪录,但崔如琢的心情与三十多年前去美国时已经大不相同,他认为中国画不必不自信,也不必崇洋媚外。

    这是俄罗斯主流文化机构、主流展馆第一次举办大型的中国艺术家巡展。从徐悲鸿先生1934年把中国书画艺术介绍到俄罗斯算起,中俄两国从1930年代起,美术交流逐渐增大,并在1950年代中苏同盟时期形成高潮,但之后因为多种因素曾长期中断交流,1980年代以后才逐渐恢复和增加。在俄罗斯举办的大多是中国艺术家的群展,1990年代以后才逐渐出现个别小型个展并侧重油画、当代艺术。

    “我们的年轻时代,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在做苏联梦,都在以苏联为楷模,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界都是这样。”崔如琢回忆自己刚上美院时的氛围,“当时以中央美院为首的全国的艺术院校里,每个年轻人的梦想,就是能够考到中央美院,能分到油画系。只要能分到油画系那就幸福无比,如果分到了国画系就垂头丧气。当时说中国画不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不能为工农兵服务,整天画那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消磨人的斗志。”

    这次崔如琢的展览展出了180张经典作品,主办展览的两个场馆都是俄罗斯著名的主流文化艺术机构。包括圣彼得堡马涅士国家展览中心和莫斯科马涅士国家展览中心。

    崔如琢回忆起当年中国画的冷落与今日的隆重场面相比,感慨不小。“我们年轻时的心态对苏联是朝圣的,可是我今年已经72岁了,这次去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我在飞机上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崔如琢告诉记者,当时在飞机上他跟一个上海的朋友说,这次去俄罗斯他做好了思想准备,决定以“俯视”的姿态自信地对待展览:“我如今一路都走过来了,想明白了,知道中国画和油画各自的历史地位,所以崇洋媚外是不对的。”

    此次巡展的作品均为崔如琢近年创作的指墨精品。1944年生于北京的崔如琢,从小在故宫看画临画,深得中国古代艺术精品的滋养。成年后受名家李苦禅等指点,逐渐形成了自己雄浑大气的创作风格。1980年代末,旅居美国后视野更为广阔,新世纪初回国继续发展绘画事业。

    展览期间,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授予了崔如琢荣誉院士称号,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也授予崔如琢荣誉教授称号。列宾美术学院是俄罗斯最著名的美术学院之一,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美术家。崔如琢对此的看法是:“他们也是冲着作品给我的,没有作品,人家是不会承认你的。”

    展览准备工作也充满戏剧性。起初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最大的展览馆展出,就如同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十分困难,俄罗斯方面起初按照对外收费标准收费,要展费几百万卢布,合人民币50万元一天。“为什么这么贵?因为这是最好的展厅,要是这么算账,这两个地方下来要四五千万元。”崔如琢说。

    为此,促成此次展览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油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研究学院(即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谢缅·米哈伊洛夫斯基先生特地来了北京,去故宫看了崔如琢的画展之后,决定免去了所有展费,并且以最大可能在俄罗斯宣传这次展览,在莫斯科市中心制作了80多米的巨幅展览广告,比最长的画作还要长。

    展览全面展出崔如琢近年来在绘画、书法方面的代表性创作,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多件巨幅山水作品。《荷风千秋》以12张丈二匹宣纸拼接在一起作画,画作长达15米之长,将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强化成一种伟岸、坚韧的当代中国精神,《指墨江天,千山醉雪》中,莽莽雪景和梅花的组合是崔如琢作品的特色,梅花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盛开更显场景的生机。

    莫斯科的展览崔如琢十分上心,就为了这个展览,崔如琢还把胳膊磕了。“每天把我累死了,好家伙,马不停蹄,午饭都没时间吃。太困了,半夜起来上厕所,就摔那儿了。后来我一摸胳膊,怎么流了这么多血?因为累的。”崔如琢说。

    崔如琢认为,这次俄罗斯方面邀请自己办展览说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魅力、影响力越来越受到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重视,“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优势,希望这次展览不仅仅让俄罗斯公众重新认识中国的水墨艺术,也让国内的人可以思考水墨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