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县生物链断致野猪成患,林业局成立狩猎队保护村民,却陷入政策缺失困境。
安徽太湖县因山林开发过度,生物链断裂,致使山林野猪泛滥。当地村民频繁遭受野猪侵袭,太湖县庄稼绝产,并于去年发生野猪咬死人事件。
今年12月,该县林业局成立狩猎队捕杀野猪。但野猪属于三级野生保护动物,按国家规定只得在狩猎区内捕杀。当地林业局官员也知道,狩猎队不合法,只是过度措施。
林业局查爱武知道组织这支狩猎队其实并不合法。(孙勇杰 摄)
郝秀西的父亲在1年前被野猪咬死。
郝秀西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身体被咬烂,被撕开很深的洞,可以看见内脏。”
郝秀西是安徽太湖县的山民。这里的村镇大部分窝在山里。郝秀西说,尤其这两年,白天都能看到成群的野猪跑,它们吃庄稼,“像翻土机。”
野猪已经在太湖县造成大面积粮食绝产。
在山民频繁要求下,太湖县林业局于12月1日成立了首支狩猎队,捕杀野猪。对于这支狩猎队所能起到的成效,查爱武有保留意见。
查爱武是太湖县林业局林政股股长,也是狩猎队主管人。他很清楚,这支狩猎队本身有着不合法的性质。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野猪属于三级野生保护动物,只能在国家规定的狩猎区内捕杀。太湖县并不是狩猎区。
“成立狩猎队至少对当地山民的情绪是一种安慰。”查爱武说。
猪群过田地荒
刮风时,成群的野猪黑压压一片在山上乱跑,它们能将埋在土里的种子都吃掉。
太湖县狩猎队队长叫蒋继华,浙江绍兴人,是太湖县西施矿业公司的老板。
12月21日,蒋继华带领队员在山上打了3只野猪。“从成立到现在,一共捕杀了八九头。”
山民郝丹霞知道山里的野猪远不止这些。
郝丹霞出生在这山里。她说,以前根本就没见过野猪,也是这两年,野猪成灾,“山上刮风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野猪在乱跑,黑压压的一片。”
以前,野猪只是夜里出来。现在即使是中午,太阳很好的情况下,它们也会出来。村民天天都能看到野猪。
野猪大面积地祸害庄稼,从3年前就开始了。
郝丹霞所在太湖县圣迹村位于山的高处。那里最常种的作物是红薯和小麦,产量高,也能保证温饱,但是,这两种农作物,恰恰是野猪最爱吃的。
往年,郝丹霞家的地里,红薯一年能产2000多斤、小麦1000多斤、油麦菜几百斤,但是这两年,家里都不敢种红薯了。
“种了也是白种,2000多斤的红薯,还不够一群野猪一晚上祸害的。”郝丹霞有些无奈地说。
越来越厉害的“猪患”,改变着村民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
“野猪成了‘耕田机’、‘翻土机’,连空地都会用鼻子拱得翻过来,它们把埋在土里面的种子和往年遗留在土里的粮食都能全部吃光。有些地方荒的田地有1/3左右。”
12月20日,村支书周春平说。
野猪毁了圣迹村高处的农作物。低处的水田又因为修水电站,整个水系被破坏,水源枯竭。周春平说,天灾人祸,已经让曾经的模范村,重新返贫了。
当地村民多次上访请愿,未果。为缓解调解矛盾,从去年开始,村里干部就开始领着村民,开垦一些野猪侵害较少的荒地作为农田,并准备迁移受灾严重的村民。
“地不能种了,基本没有补偿,还要交农业税,我们只能偷偷开新地,迁移村民。”周春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