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在上海签署了一份合作框架,双方的合作将有助于改变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急速衰退的现状。
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不仅生产了中国40%的经济总量,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生态河流。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包括370多种鱼类、220多种底栖动物和上百种水生植物。长江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数量在我国淡水一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占2/3。
然而,近20多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长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许多水生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鱀豚芳踪难觅,江豚的数量也急剧下降,仅为10年前的一半。号称“淡水鱼之王”的白鲟,自2003年以来未见踪迹;由于洄游通道被切断,“长江三鲜”鲥鱼、刀鱼和河鲀鱼的产卵场遭到破坏,鲥鱼早已绝迹,长江刀鱼和野生河鲀鱼数量也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在由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部委和WWF联合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流域10省市一起发起的 “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上,WWF(中国)项目实施总监朱春全与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毅宣布,双方将在未来的5年内紧密合作,共同推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签署了《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五年(2007-2011)合作框架》。
马毅表示:“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大大推动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进程,长江禁渔期、增殖放流、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等工作都得到大幅度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已经非常危急紧迫,我们希望借此机会,推动更多群体加入到长江生物资源保护的阵营中来。”
朱春全说:“未来5年,WWF将和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生态渔业的示范点,共同建立长江中下游豚类保护网络和长江珍稀与濒危鱼类保护网络,通过灌江纳苗、优化闸口调度等实地示范和政策研究,减轻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负面影响。”
WWF和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合作始于2003年,双方相继开展了“追寻通江湖泊” 2003年湿地使者行动、“维护人类饮水安全,保护鱼类生命家园”2006年湿地使者行动、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小额基金、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增殖放流等活动。尤其在恢复江湖联系、重建鱼类洄游通道方面,在长渔委的大力支持下,WWF-HSBC长江项目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伙伴至今已成功地重建了17个湖泊与长江的季节性联系。今天签署的合作框架的实施,也将得到HSBC(汇丰银行)和WWF气候变化伙伴长江项目的大力支持。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 郑喜森 13381958936,021-52768123(办)
WWF 北京办事处对外联络部 庄士冠
电话:010 65227100-3286 电子邮件:SHGZhuang@wwf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