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到武汉的卧龙大熊猫受到武汉市民热烈欢迎
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将迁址重建,总投资超过20亿元。由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北京土人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后重建规划》日前正式出炉,目前已上报给四川省林业厅及国家林业总局。根据规划,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将由原址核桃坪迁至耿达幸福沟神树坪—黄草坪—天台山区域,还将在都江堰建立大熊猫疾控中心,预计重建总资金20.2亿元。
■卧龙植被毁损严重
地震后,都江堰经映秀镇到卧龙的303省道中断,卧龙的区位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保护区内,地震造成的总破坏面积达到6117公顷,地表植被损毁严重。
据卧龙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大量监测表明,耿达附近是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廊道之一,宽度约为500米,对于联系省道两侧的大熊猫栖息地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这条“熊猫走廊”里,滑坡、泥石流造成绿色植被大面积丧失,大熊猫栖息地受到巨大破坏。
■熊猫将有超级别墅
根据规划,总面积20.3万公顷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无人区)、缓冲区和试验区,规划期限为2008年至2015年,其中近期规划3年,远期规划5年。
今后,卧龙大熊猫们的别墅将更宽敞,更漂亮。研究中心选在了耿达乡幸福沟神树坪—黄草坪—天台山区域,并将建立7个野外保护站和保护点。
在研究中心内,包括一座占地面积65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室、一所兽医院、野化培训场、后勤保障区、大熊猫保护培训与环境教育中心、恢复圈养大熊猫食用竹基地。最重要的是熊猫圈舍,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熊猫圈舍可以让每只大熊猫宝宝惬意地打滚,规划设置了30套饲养圈舍和20套繁殖圈舍。
■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保护区
根据规划,卧龙保护区将成为信息化全覆盖的区域。据介绍,智能化监控系统将成为卧龙自然保护区野外大熊猫研究的重要手段,对圈养大熊猫活动、产仔、野生放归等进行监测。此外,还将进一步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环境等的监测,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栖息地、土地利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和保护区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开发建设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建疾控中心专给大熊猫治病
规划拟在都江堰设置疾控中心,作为大熊猫疾病研究和预防控制应急措施的关键工程。
都江堰交通、医疗条件都比较好。被专家们寄予厚望的疾控中心包括40套大熊猫饲养圈舍、一座研究实验室和一座兽医院。建成后,国内任何地方饲养的大熊猫发生传染性疾病,都在第一时间转运到都江堰疾控中心,专家们对生病熊猫进行会诊,同时开展大熊猫疾病治疗和科学研究。(供稿/《华西都市报》)
相关新闻
卧龙大熊猫武汉亮相
从卧龙转移到武汉动物园的四川大熊猫“希望”和“伟伟”,在经过了一周调养后,5日正式与当地游人见面。据了解,卧龙保护区因为地震,熊猫圈舍受损严重,大熊猫不得不实施大转移,预计两三年后这些大熊猫才能重新返回卧龙。(据《天府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