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沈国舫做“中国的生态建设工程:概念、范畴和成就”学术报告

2008-10-06  来源: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
[字体: ]
  9月19日,应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邀请,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来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了题为“中国的生态建设工程:概念、范畴和成就”的报告。中心40余人听取了报告。

  沈院士首先从环境、生态、生态建设和生态工程的概念谈起,理清了环境、生态、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等概念,指出生态(建设)工程向大工程的扩展。之后介绍了中国生态建设工程的范畴,认为除了1998年原国家计委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提出的自然保护(包括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之外,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还应当把城市园林建设和工矿交通建设区域的生态恢复重建也列入内, 共计八项。并介绍了1999年以后新上的几项生态建设大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轮休)牧还草工程等。接下来,沈院士又指出:植被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中心任务。并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偏差从科学角度作了纠正。

  报告的第四部分,沈院士谈了中国生态建设工程的成就和问题。生态建设工程是以追求生态效益为其主要目标的,因此生态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对于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的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沈院士从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碳汇增长等几个角度,基于详实的数据分析,得出中国的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确实已经在抑制自然灾害影响、改善生态状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后,沈院士分析了中国总的生态和环境状况是非常严峻的,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对于生态和环境的压力很大,而且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中国为了改善生态和环境状况而进行的生态建设工程,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以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多样性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在国际上堪称范例。

  报告结束后,沈院士就如何发展生态建设信息技术与学会理事长赵春江作了进一步探讨。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