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湖北十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2008-10-17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 ]
  湖北省十堰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6%、29.8%、43%和13.2%。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8.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23%;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为3.42%;去年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51天。

  十堰市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经济的发展,就是以生态环保为底线,充分发挥产业和资源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能力,抓住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推动区域经济全面提速。”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说。

  十堰山多地少,生态资源丰富,该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十堰现有特色产业板块基地360万亩,其中库区柑橘板块41万亩,秦巴茶叶板块38万亩;以鄂西北高香型有机茶、库区绿色柑橘、城郊无公害蔬菜为代表的山区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依托204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十堰市1054个村建立了生态产业基地。截至2007年底,当地通过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120个。

  十堰市还大力推广生态种植模式,2007年全市地膜覆盖技术推广面积达133万亩,增产粮食1.2亿公斤,增加产值2.6亿元以上。其中,全市推广地膜覆盖玉米种植面积79.5万亩,亩均增产80%左右;地膜水稻示范栽培面积7.6万亩,亩均增产30%以上。地膜覆盖技术已由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向油菜、花生、药材、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延伸,发挥了巨大的减灾增效作用。

  以山水资源为依托,十堰大力发展旅游业。3年来,十堰市投资3亿多元改善环境,打造出“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大旅游品牌。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和15.8%。随着武当山机场等50多个重大交通、旅游设施项目的开建,十堰将成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核心板块。

  十堰已明确提出,要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抓手,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5年来,十堰先后整治违法排污企业近百家,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7.5%。黄姜产业曾是十堰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创造工业产值14亿元、税收4500万元,由于这些企业每天产生280万吨废水和5万吨废渣,2007年6月,十堰将全市69家黄姜加工企业全部关停。全市还共投资1.2亿元,综合治理小河流110条,近期又启动了17个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