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县创新水保生态建设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葫芦岛市建昌县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创新水保建设模式,在保护水土、绿化山乡的同时,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有机统一
辽宁日报记者 李万东
昔日的荒山坡成了“花果山”,满山遍野的果树每年能带来很多收益,个人投资进行小流域治理的建昌“枣王”杨永成欣喜地说:“我承包的这片荒山自从进行流域治理、种草种果树后,不但涵养了水土,每年仅卖果就能收入十多万元,真是既绿了山又富了人! ”这仅是曾荣获“全国农田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的葫芦岛市建昌县创新水保生态建设模式、实现治山治水治穷致富的一个例子。
葫芦岛市建昌县以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把治山治水作为重心,千方百计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近20年来,该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长盛不衰,硕果累累。由于巧妙地依靠自然,打造生态生产力,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合力统筹开发
地处辽西丘陵地区的建昌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总面积3195平方公里,地貌特征被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这里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穷在山上,希望也在山上。 ”建昌县委、县政府从“山多树少、河多水少、人多地少”等自然条件的劣势中看到了农建工作的可作为之处,下定决心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变山乡面貌,拉动农业产业发展。
为了使农建工作全面铺开,搞出名堂,县里及时兑现优惠政策,乡镇全力排解难题,水利部门严格设计把关,财政、发改委、农口各部门各司其职,全县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良好工作机制和强大合力。仅今年以来,建昌县就投入资金7209万元、人工199万个工日、车工3万个台班,动用土石方745万立方米,完成重点骨干工程115项。主管农业的建昌县副县长马文志欣喜地说:“多年来建昌县农建工程项目多、种类全,涉及水源、水保、治河、设施农业等各种工程。持续不断的建设改善了本地的生态环境,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得到了改善和增强。全县正朝着生态大县的目标迈进。 ”
“三大工程”全面治山治水
当年,建昌县的荒山面积共有200万亩。要对这些荒山进行治理,水保工程非常重要。为此,建昌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每年以10万亩的进度对全县的荒山荒坡实施分步治理。同时针对辽西地区干旱缺水、植物成活率低的特点,大力修建环山节水壕、水平槽等蓄水工程,沟坡兼治,做到土不下山、水不成洪、当年治理、当年栽树。许多小流域经过治理形成了山上是薪炭林、山腰是经济林、山底是果树林、河滩是速生林的特有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建昌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农建工作中,建昌县对水源工程格外重视,全县因地制宜开发新水源,新建的方塘、塘坝、拦蓄、大口井等水源工程遍布乡村。
由于域内河流沟壑纵横交错,水患灾害在建昌县时有发生。以六股河、大凌河为重点,他们对全县中小河流进行了统筹规划、全面整治。全县10年间已累计投资2.6亿元,年平均治理百公里以上。通过河道治理,不但建成了一道道防洪安全保障线,而且通过绿化美化、路坝结合,全县新造耕地9800亩、新栽固沙林8万亩、减少水毁面积5万亩,不仅让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绿色银行”,河道两岸还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交通线。
水保、水源、治河这“三大工程”的全面开花,使建昌县荒山荒坡的山水林田得到综合治理,遍布乡村的方塘、塘坝成为集水盆,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许多“落河田”、“望天丘”变成了良田。
科学统筹实现治穷致富
“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建昌一方面四处涌动着大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热潮,另一方面,由于山、水、林、田得到整治,建昌百姓已经开始享受农建工程结出的果实。
如今,建昌县因开发小流域经济发展起的一批万亩梨园、万亩杏园、千亩枣园、千亩核桃园、千亩板栗园已经初具规模。养马甸子乡从2001年起连续治理荒山荒坡5.8万亩,开辟4处万亩梨园、4处千亩梨园,全乡果树由70万株增加到145万株,人均75株,人均收入净增1450元。雷家店乡彭杖子村、莲花池村通过连续治理,开发薄皮核桃基地8900亩,栽植核桃树38万株,年纯收入850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老百姓都说:“以前我们是穷在山上,现在是富在山上了。 ”经过治理的大凌河、六股河、黑水河、蒿桑河、青山河、红旗河、青龙河等河流的效益也已逐渐彰显,星罗棋布的水源工程、遍地开花的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了高效农业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