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投资近3倍于三峡 院士质疑小南海水电站

2009-07-09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字体: ]
 “腰斩”珍惜鱼类生命通道 “补救”措施尚存疑问

  据初步调查统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内共栖息有鱼类189种,其中珍稀、特有鱼类40多种,占整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30%以上。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云南鲴、中臀拟鲿、长薄鳅、岩原鲤等9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

  “从向家坝到三峡水库库尾300多公里的保护区干流江段,以及赤水河与岷江下游段等支流,是40多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最主要和最后的庇护所,而小南海江段是它们完成其生命历程的必要生态通道。” 曹文宣院士指出,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等属于大型鱼类,它们的幼鱼可以在三峡水库内生长,但长大后要到自然保护区的流水中繁殖。圆口铜鱼、长薄鳅等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其鱼卵需要在河流中长距离漂流,才能完成孵化。在上游自然保护区内繁殖的鱼卵和仔鱼,都通过小南海江段被流水带入三峡水库,待成长至稚鱼或亚成鱼后,又需要经过小南海江段返回自然保护区的流水环境生活。“小南海大坝建成后将成为一道巨大的屏障,阻断洄游性鱼类向上游或下游迁移的通道。”

  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提出,为减少小南海水电站对鱼类的影响,可以采取“建设仿生态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补救措施。

  对此,曹文宣指出,只有具备一定的流水环境和足够长的河道距离,才能保护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在鱼类洄游通道切断、产卵场破坏、栖息地破碎、流水生境改变、人工繁殖难关没有攻克的情况下,所谓“建设仿生态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补救措施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还需要实践检验。

  他举例说,上世纪60年代末修建的七里垄鱼道,建成后从未有鱼、虾、蟹通过;1979年建成的洋塘鱼道,当时被评价为最成功的鱼道,但在取得实际数据后,从1984年起就废弃不用了。

  小南海单位装机投资近3倍于三峡 合理性值得斟酌

  此外,上马小南海水电站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受到专家们的普遍质疑。据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长江保护项目负责人郭乔羽博士介绍,小南海的装机容量提高之后,也只有176.4万千瓦,分别为三峡的7.88 %、溪洛渡的12.73 %、向家坝的27.56 %;单位装机 投资则高达13553元/千瓦,而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的单位装机投资分别为4950、3538元/千瓦和5749元/千瓦,均不超过6000元/千瓦。

  不仅如此。据曹文宣院士介绍,小南海上马后,不但要移民2.7万人,而且将淹没7万亩土地。“7万亩土地,对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本来就异常紧张的重庆市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上马小南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区局原局长翁立达介绍说,它的下面已经有三峡水电站,上游在建的有两座:溪洛渡、向家坝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386万千瓦和640万千瓦;拟建的有两座:白鹤滩和乌东德。“这些世界级的水电站都离重庆市很近,而且都是三峡公司的,重庆市的用电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与三峡公司协商解决。”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三峡上马之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的确受到很大限制,三峡公司应该对重庆给予足够的生态补偿。三峡的收益如此之好,而重庆又这么困难,三峡公司应该对他加大补偿。”马军指出,“但补偿不能在建立在进一步侵害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珍稀、特有物种不应该成为双方利益博弈的牺牲品。”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