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三江源区近20万亩“黑土滩”变成片片绿洲

2009-09-04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过去这里大片大片的草原都变成了秃地,寸草不生,让我们痛心不已。”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窝赛乡藏族牧民旦周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退牧还草和“黑土滩”治理项目的实施,他的家乡变成片片绿洲,重现昔日美丽的景象。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亦是中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过度放牧、鼠害、冰融、风(水)蚀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区天然草地退化、沙化严重,“黑土滩”面积呈逐渐扩大趋势,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005年,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国家规划投资75亿元人民币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其中,“黑土滩”治理项目是22个子项目之一,亦是该工程的重点和关键之一。

  青海省达日县农牧局副局长仁青当周说,“黑土滩”治理主要措施是围栏补播。通过选育种植草地早熟禾、披碱草、中华羊茅等新型牧草,来专门治理“黑土滩”。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下,牧民围栏种草的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政府下达的相关治理项目大家都抢着要。

  记者从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底,三江源区已完成“黑土滩”治理面积19.6万亩。治理后,“黑土滩”区域植被覆盖率由2005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80%,区域产草量也比治理前增长了6倍。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