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州区立足保护近海资源,改变“靠海养人”转为“靠人养海”,走出“四个并举”发展生态渔业新路。
限制捕捞业与保护开发资源并举。按照国家对捕捞业零增长的产业政策,严格控制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积极宣传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从2002年至今,全区已拆解转产渔船126艘,总功率3615千瓦,相对降低了捕捞强度,使捕捞渔船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为了改善近岸渔场环境,增加经济品种的资源量。从2006年开始,投资500余万元,在大魏家蚂蚁岛附近海域投放沉船36条、人工构件礁2000余个、石料40000立方米,建起4000亩人工鱼礁区。目前,鱼礁区功能效应已经显现,不仅为海洋生物营造出良好的气息场所,增加了近岸渔业资源,而且吸引更多的资金发展休闲渔业。在此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投资1000余万元,在渤海湾金州区域分别投放日本对虾苗5.6亿尾、三疣梭子蟹4000万尾,投入产出比达1:8彻底扭转了近岸渔场捕捞亏损的不利局面。
利用近海与优化养殖并举。在养殖生产中重点发展浅海底播增养殖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全区现有底播魁蚶、毛蚶养殖面积已分别达到6万亩和4.5万亩,海参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2008年海参产量达到3000吨。同时,杂色蛤养殖面积扩大到10万亩,2007年以来累计投苗面积达到5万亩,投苗量超过2500余吨,苗种投资额近5000万元,使全区50%以上的滩涂实现了由管理放牧型向增殖精养型的方式转变。另外,陆域设施发展迅速,全区已有育苗室218家,育苗总水体达75万立方米。2008年该区被辽宁省列为全省首批渔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并有14家渔业养殖和育苗企业被评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精深加工与创名牌产品并举。2007年以来,全区累计投资2亿元,新建水产加工厂12座,改扩建加工厂20座,主要从事海参、鱼类、藻类和贝类精深加工。这些项目呈现投资多、规模大、无污染、建设标准高的特点,不仅解决了5000余名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探索出“两头在外”的水产品精深加工模式,结束了“一把刀一把盐”传统作坊式加工的历史。目前,全区水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3家。其中,年产量3000吨以上,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出口创汇企业有30余家;通过HACCP或ISO质量体系认证有20余家,并有5家获得国家、省、市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加强安全管理与科技服务并举。近两年,全区通过强化渔业生产源头管理,规范渔业企业依法生产行为,已新申报无公害水产品产地9家,申报无公害产品6家,产地复查换证企业23家。截至目前,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的企业有40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企业有11家。2008年以来,全区已抽检源头水产品样本473个,合格率达到99%。对查出的没有建立生产、用药记录或记录不规范及使用库存违禁药物的企业,已责令限期整改。与此同时,该区还通过开展“百、千、万”科技服务活动,重点推广54个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育了170个健康养殖示范户,辐射带动1700户养殖渔民发展养殖水面12600亩,使全区“池塘编织布造礁海参养殖技术”、“镜鲤鱼养殖技术等”推广面积达到1.8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渔业的发展。
限制捕捞业与保护开发资源并举。按照国家对捕捞业零增长的产业政策,严格控制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积极宣传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从2002年至今,全区已拆解转产渔船126艘,总功率3615千瓦,相对降低了捕捞强度,使捕捞渔船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为了改善近岸渔场环境,增加经济品种的资源量。从2006年开始,投资500余万元,在大魏家蚂蚁岛附近海域投放沉船36条、人工构件礁2000余个、石料40000立方米,建起4000亩人工鱼礁区。目前,鱼礁区功能效应已经显现,不仅为海洋生物营造出良好的气息场所,增加了近岸渔业资源,而且吸引更多的资金发展休闲渔业。在此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投资1000余万元,在渤海湾金州区域分别投放日本对虾苗5.6亿尾、三疣梭子蟹4000万尾,投入产出比达1:8彻底扭转了近岸渔场捕捞亏损的不利局面。
利用近海与优化养殖并举。在养殖生产中重点发展浅海底播增养殖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全区现有底播魁蚶、毛蚶养殖面积已分别达到6万亩和4.5万亩,海参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2008年海参产量达到3000吨。同时,杂色蛤养殖面积扩大到10万亩,2007年以来累计投苗面积达到5万亩,投苗量超过2500余吨,苗种投资额近5000万元,使全区50%以上的滩涂实现了由管理放牧型向增殖精养型的方式转变。另外,陆域设施发展迅速,全区已有育苗室218家,育苗总水体达75万立方米。2008年该区被辽宁省列为全省首批渔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并有14家渔业养殖和育苗企业被评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精深加工与创名牌产品并举。2007年以来,全区累计投资2亿元,新建水产加工厂12座,改扩建加工厂20座,主要从事海参、鱼类、藻类和贝类精深加工。这些项目呈现投资多、规模大、无污染、建设标准高的特点,不仅解决了5000余名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探索出“两头在外”的水产品精深加工模式,结束了“一把刀一把盐”传统作坊式加工的历史。目前,全区水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3家。其中,年产量3000吨以上,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出口创汇企业有30余家;通过HACCP或ISO质量体系认证有20余家,并有5家获得国家、省、市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加强安全管理与科技服务并举。近两年,全区通过强化渔业生产源头管理,规范渔业企业依法生产行为,已新申报无公害水产品产地9家,申报无公害产品6家,产地复查换证企业23家。截至目前,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的企业有40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企业有11家。2008年以来,全区已抽检源头水产品样本473个,合格率达到99%。对查出的没有建立生产、用药记录或记录不规范及使用库存违禁药物的企业,已责令限期整改。与此同时,该区还通过开展“百、千、万”科技服务活动,重点推广54个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育了170个健康养殖示范户,辐射带动1700户养殖渔民发展养殖水面12600亩,使全区“池塘编织布造礁海参养殖技术”、“镜鲤鱼养殖技术等”推广面积达到1.8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