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以来,洞庭湖城陵矶水位不断刷新同期有记载的历史最低水位纪录。这一低水位虽然对候鸟迁徙来说,暂无明显负面影响,但保护区积极采取稳定水位的措施保证东洞庭湖栖息环境的稳定。
在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记者碰到了在这里做小白额雁越冬生态研究的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博士后丛培昊,他正一边通过高倍望远镜观测雁群,一边将录音笔放在嘴边记下一些专业术语。
通过望远镜记者看到,保护区内的水位尽管有所下降,但水滩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苔草,以小白额雁为主的一万多只候鸟“潜伏”其间,偶尔飞起的雁群不时传来几声悦耳的鸣叫,让人感觉十分和谐惬意。
“候鸟选择怎样的栖息地遵循祖先前辈的既定线路,有一定的定位性和遗传性。”丛培昊说,只要不发生明显剧烈的环境变化,鸟儿是不会改变迁徙线路和栖息地的。他说,目前的低水位是有利于候鸟的主要食物苔草生长的,并且苔草仍是洞庭湖滩涂洼地植物的优势种类。
据介绍,目前保护区内的水位高度为24米,这比湘江水位高出近2米。水位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苔草生长,由于保护区内不能轻易动工,工作人员充分利用上世纪70年代灭螺工程留下的18公里堤坝和位于大、小西湖(东洞庭湖两处地名)的三处水闸将保护区的水“圈”起来不让其外流。这样以来,就可以避免区内一些小湖泊、小洼地的萎缩消失,减小湿地单位面积对候鸟的承载密度。
有数据表明,2006年以前洞庭湖的水位都比较稳定,之后出现了几次大的极端性天气使得该区域水位变化频繁。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9万公顷,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是亚洲冬季候鸟越冬和夏季候鸟繁殖的地带,鸟类资源丰富,仅候鸟就有158种。采桑湖管理站站长高大力介绍说,保护区内共有鸟类32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二级38种。再过大概一个月,保护区将迎来候鸟迁徙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