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林业碳汇迎来发展机遇

2011-09-23  来源:中国环保网  
[字体: ]

 9月6日,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绿色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中国将继续加快林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为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今年5月,国家林业局局长贾志邦表示,中国除了增加森林面积外,还力争到2020年增加森林碳汇4.16亿吨。随着中国对林业发展的重视以及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凸显,“林业碳汇”一词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眼前。我国发展林业碳汇有何意义?中国的林业碳汇交易情况如何?未来林业碳汇发展的走向怎样?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林业部长级会议的参会者、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晓倩。


  林业碳汇优势多

  “碳汇”一词在1992年正式出现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中,它指的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就是利用森林的碳汇功能,把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森林和土壤里面,同时按照一定规则对由此形成二氧化碳信用进行交易的过程和机制。

  “现在公众对林业碳汇这一领域了解得确实不多,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宣传。”陈晓倩告诉本报记者,“其实中国在林业碳汇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因为近10年来,中国森林面积一直呈现净增长的局面。中国是亚太区域地区为数不多的森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林业碳汇在中国碳减排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据陈晓倩介绍,林业碳汇不仅有利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有数据显示,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其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比较经济和现实的手段之一。”陈晓倩说,“此外,开展碳汇造林项目还能提高当地社区收入、保护生物多样性,它具有多重优势。”

  据了解,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林业领域内的唯一合作机制。根据规定,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

  据陈晓倩介绍,目前,我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共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CDM碳汇项目,属于京都规则的碳汇交易;另一类是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气候办)依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资,或其他一些国际组织资助实施的碳汇造林项目,属于自愿市场的碳汇交易。

  “林业碳汇在我国起步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做得较多的还是自愿减排方面。”陈晓倩说。

  碳汇交易市场不成熟

  据陈晓倩介绍,林业碳汇与其他碳汇一样具有金融性的特点,可以拿到碳市场上进行交易。但是,目前林业碳汇交易的自愿市场并没有在中国真正铺开。

  “没有政策,就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林业碳汇交易。”陈晓倩说,“现在的买家包括国际机构和一些跨国企业,企业购买碳汇的动机主要是履行社会责任或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抛开政策,林业碳汇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导致林业碳交易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据陈晓倩介绍,林业碳汇的卖方有着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一是碳汇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碳汇造林系列标准”实施项目来营造;二是要有与国际接轨并结合中国国情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三是要有第三方审定、核查以及规范的项目注册和碳信用签发程序。

  “就造林而言,其所需土地必须是在过去50年以来的无林土地或1990年以来的无林地,而不是‘1990年以后的荒山造林和更新造林’,这就是一大限制。”陈晓倩说,“而且我们也发现,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实际的问题,比如林地权属不清晰、林农冲突等。”

  陈晓倩表示,除了土地外,碳汇的计量和监测也存在较大困难。“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指南中提供的计量监测参数多来自欧洲和北美,国际上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的默认参数与我国也有较大差别,这些国际标准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陈晓倩说。

  据陈晓倩介绍,虽然目前全国确已有10多家机构具备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资质,但其认证、注册的相关规定都在制定和完善,难以迅速地运用于实际之中。

  “总的来说,京都议定书下碳汇的交易条件十分苛刻,程序也很复杂,需要付出很高的交易成本。”陈晓倩表示,“中国十年来真正完成的也只有广西的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

  看好REDD+机制

  据陈晓倩介绍,森林的碳储总量取决于2个因素:森林面积和碳密度。因此,增加森林碳储量有两种途径:一是扩大森林面积,主要通过造林再造林实现;二是增加碳密度,包括避免毁林、森林退化以及强化森林经营。

  “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在造林,另一方面,毁林、森林退化和不适当的森林管理又间接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比如,印度尼西亚、巴西、马来西亚和缅甸等热带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毁林、森林退化的问题。”陈晓倩表示。

  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减少50%,而且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报告数据表明,全球20世纪90年代的毁林率是每年1290万公顷,这相当于每年排放了5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2000年至2005年间,全球森林净损失达到每年约730万公顷。

  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第11次缔约方大会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通过减少毁林、森林退化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REDD)的提议。随着谈判的深入,国际社会对林业的关注逐渐扩展到了包括减少毁林及森林退化涉及的排放(REDD),与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碳储量增加(REDD+)。

  “中国在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空间。所以我很看好REDD+机制。”陈晓倩说,“我们在过去的十五年中,只是强调了森林面积的增加而忽略了通过经营管理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性。”

  据了解,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通过双边或多边渠道承诺的近期REDD+资金总量约为47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政府承诺提供的将近40亿美元。然而,据陈晓倩介绍,由于REDD+本身还处在国际社会探讨的阶段,加之操作、计量的复杂性,目前中国政府对REDD+机制仍然处于了解的阶段。

  “REDD+机制的实施,将给发展中国家林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新的机会。其实‘十二五’林业目标与REDD+的目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应当更多的了解和介入REDD+国际规则的交流与视点,寻找适合中国的切入点。”陈晓倩说。

  陈晓倩建议,中国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下,应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上有关REDD+的谈判,争取未来可能的更多国际融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