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前三门将现“七里漫步长街”

2011-11-07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踏着方砖小路,穿行绿荫之中,举头望,碧空如洗,低头看,青砖墁地。昨日,市规划委和西城区首度展现了前三门大街北侧的整体整治规划,七里长街的人行步道将打通,沿途绿地将伴着行人一路延展。

    从正阳门出发,到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绿地,正好是3.5公里。在很多人记忆中,这条路并不好走也不好看。沿途设置的栏杆里,防雨布搭起了窝棚,白灰刷墙的平房开起了小门脸、洗车房;栏杆外,人行道断了头,机动车挤上自行车道,行人和自行车混行在一起。每到下班高峰,“铃铃铃”的车铃声响个不绝,提醒着行人注意。

    “前三门大街不该是这样。”负责本次规划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说。

    而在未来,这儿将成为北京第二大道,步行林荫道会贯穿整条长街。

    人行道全线打通

    实现人车分流

    以前,前三门大街上的人行道大多紧贴着自行车道,往里再是电线杆、绿地和平房。改造后的一些步道将挪进绿地中,让绿植成为人车分流的“隔离墩”。

    昨天下午,北新华街东侧的一队施工人员正在铺整一段人行道的路面。在设计师的规划中,沿途修在台阶上的绿地全都落地,步行道上的雨水将回灌到绿地之中。

    “断头的人行道,一定要打通。”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他所指的断头人行道,就在宣武门往西一段。

    “原本这儿就一排树隔着汽车和自行车,根本没我们走的地儿。”三年前,宣武门东大街小区的俞大妈就在新华社门口附近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学生撞了,现在想起来都一个劲儿地捋心口。

    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新华社主动撤除了栏杆,院儿内的绿地成了公共区。灰纹小砖铺成了人行道,俞大妈也重新到这边遛弯儿了。

    电线杆入地

    平房区重建元宝脊

    让很多行人印象深刻的是,前三门大街路北的电线多。电线如蛛网,割裂了天空。

    经过改造,如今的电线杆已经全部入地。若是从和平门全聚德楼上向北俯视,整条大街上已经干干净净。翻开《前三门大街环境整治项目方案设计》,视线所及的北侧临街各色小平房,都将建成一水儿的卷棚悬山坡屋顶,深灰色的瓦将勾勒出一个个整齐明晰的院落。

    立秋的肘子、冬天的元宵,每到节气时分,和平门东侧稻香村第十六营业部前的长队都能从店里排到隔壁小卖店门口。但一栋只装修了门脸的水泥二层小房,实在衬不起这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在设计师规划中,和平门东侧的稻香村第十六营业部将修成朱红柱门的明清建筑风格。西侧的城隍庙小吃等门脸还没什么动静。但据规划显示,兵部洼至北新华街一段的栅栏将全部拆除,恢复成绿地和灰墙的旧式建筑。

    和平门菜市场东侧、西城区教委东西两侧、未英胡同附近、宣武门站周围、潇湘会馆周边,都将形成民居群落,伴随着修旧如旧的修复工程,住在文保区居民的生活,将愈发有滋有味儿起来。

  南堂现真身

    和平门菜市场原址保留

    “整条大街要能整出模样来,估计得再花上5年时间。”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说,由于涉及到多处拆迁、管道改造等工程,整个改造将在“十二五”以后方能完成。

    他口中的“模样”,是以步行道为轴,串起沿途的广场、绿地和景观,穿成一串糖葫芦。

    其中最有名的,是南堂与和平门菜市场。位于前门西大街141号的南堂是北京第一座大教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修建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天主堂。在改造完成后,行人在路上,就能看到现在被遮挡了一半的南堂。

    和平门菜市场此前曾传出将搬迁的消息。但据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周边市民等原因,和平门菜市场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在原址保留。行人现在就可以看到,原本白色围栏、绿色拱形招牌的和平门菜市场,已经修葺如旧,灰色调的主色彩已经融入了周边居住区。

    待工程整体完工后,和开车人相比,行人的感受将更加深刻。

    沿途的西便门城墙遗址、南堂广场,将形成城市广场。长椿街地铁站、宣武门地铁站、教委广场、和平门菜市场将利用角落预留空地,形成街角广场。住宅区商业廊、潇湘会馆、急救中心与北京文联、院落居住区、国家电网门前,墙面后退形成的空间将进行绿化,作为小品点缀其中。

    “这里将成为新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现昔日的繁华闹市,塑造友好的街道空间。”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