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野鸭湖湿地新发现10种鸟 四种鸟北京首发现

2012-07-18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野鸭湖湿地公园供图

    野鸭湖湿地又见新鸟。昨天(17日),记者从野鸭湖湿地公园得知,野鸭湖湿地又新发现了10种鸟,记录鸟类由2007年的264种增加到274种。新发现的鸟中,白肩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靴隼雕、小鸥、北极鸥、黑鳽这四种鸟在北京还是首次发现。

    此次发现的白肩雕属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常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常单独活动,主要以啮齿类以及鸽、鹳、雁、鸭等鸟类为食,有时也食动物尸体和捕食家禽,是此次新发现鸟类中唯一一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外,本次发现的乌雕、短趾雕、高山兀鹫、小鸥和靴隼雕,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为使湿地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野鸭湖湿地保护区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等进行科学规划,经过征求专家意见和反复论证,形成了针对不同区域的恢复技术和方案,使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与可持续利用,也不断吸引了新的鸟类驻足。据统计,现野鸭湖共有鸟类27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

    现场:清波碧草 鸟的天堂

    听说了野鸭湖又发现新鸟的消息,记者来到野鸭湖湿地公园一看究竟。

    夏季的野鸭湖上清波荡漾,碧绿繁茂的苇子丛环抱着一块块浅滩,郁郁葱葱的草木一望无际,和远处的海陀山、蔚蓝的天空都连成了片。

    主湖区的湖面上,一群绿头鸭正在嬉戏觅食,鸭叫声、扑水声,混在一起,好不热闹。忽的听见一阵哗啦啦声,一只绿头鸭钻进了湖水里,留下一圈淡淡的涟漪,不一会儿,又哗地钻出水面,露出油光锃亮的头颈,悠闲地拍开双蹼游开了。

    小池塘里,苇子丛边,一只鹭站立水中。水里游动着鱼儿,小的两三寸,大的有半尺多长。

    走在石子儿土路上,夹道碧草迎着风儿起伏,掀起了一阵阵绿色的波浪。绿丛中传来叽叽喳喳的鸟叫,头顶上不时地掠过一只只大花喜鹊……

    “就那儿,还有那儿,都藏着鸟呐。”随行的工作人员指着不远处茂密的草丛、树丛告诉记者。

    记者不禁感叹,这儿真是鸟的天堂!

    走过一段草丛掩映的小路,记者在恢复重建区的一处观鸟亭里见到了野鸭湖湿地宣教中心副主任方春,他刚刚收起单筒高倍望远镜的三脚架,准备去下一处观测。在野鸭湖公布的10种新发现的鸟中,距离现在最近的栗苇鳽就是方春发现的。

    揭秘: 只看一眼 发现新鸟

    “就在今年6月19日。”方春对这一天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我在北边亭子那儿看鸟,呼地飞过去,我赶紧叫人过来看看,这鸟儿没见过。”

    栗红色的颈背,黄色的肚子,方春确定,这鸟在野鸭湖是头一回见。鸟飞得快,当时只有一名园内的施工人员和方春一起看到了这只“新鸟”。

    “要说这看鸟就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儿。”

    可是仅凭这一眼,怎么确定鸟的种类呢?

    “当时看到了一眼,在脑子里也就停留二十秒,所以啊,必须随身带着笔和本儿。”方春的马甲兜里,常揣着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凭着瞬间的记忆快速记录下鸟的特征,回去对照着鸟类图鉴,他才知道,天空中刚出现的这只比灰喜鹊小点儿的鸟儿原来是栗苇鳽。

    “书也得老带着,得比对,得看呐。”方春从摩托车上拿来一本翻得有点儿发旧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回去也老看。”

    “这鸟的区别可细着呢,成年鸟和幼鸟长得不一样,这有的雌鸟和雄鸟还不一样。”方春翻开一页,“你看,这个绿头鸭,绿色头的是雄的,咖啡色头的是雌的。”

    “不同季节还不一样呢。”方春指着书上的凤头䴙䴘,“到了夏天,脖子这儿,跟搭围脖儿一样,冬天毛就退了。”

    一本手册被方春翻得页边发黑,他天天学,天天看。正是如此,才能让他在新鸟出现时迅速做出反应。要问方春不用看书就能识别出的鸟,“最起码有一百五六十种。”

    人物: 观鸟达人 一等一天

    作为宣教中心副主任的方春还有一项职责,就是做鸟类监测,统计鸟的种类数量和伤病情况。

    每天早上九点,方春报完了鸟,就骑着摩托车开始转野鸭湖。每天监测鸟类,填写报鸟记录,方春对野鸭湖湿地鸟的数量、种类都一清二楚。

    但鸟儿都是一闪而过,要怎样才能找到呢?

    “这就要熟悉鸟的生活习惯,不同的鸟喜欢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提起观鸟的经验,方春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你像这个游禽,比如天鹅、野鸭,它就喜欢在湖上,像涉禽,比如鹭类的,就喜欢在水浅的地方,都不一样。”

    “另外,还能看它的嘴、腿、羽毛的颜色,看飞行姿势……”正说着,方春忽然停下,四周安静下来,不远处的树丛传来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你听,这叫声能听出来是棕扇尾莺,就在那边那树上。”方春用手一比,“也就七八公分长,不注意还真看不着。”

    对于方春观鸟的眼力,记者真是赞叹不已,哪怕是一飞而过,他也能描述出鸟的主要特征。“这片地方,光柳莺就七十多种,我那天一天就见到四五十种。没有这么好的眼力,还真看不出来。”

    当然,观测不能单凭肉眼,还需要辅以工具。架起高倍望远镜,500米内的鸟儿都能观测,“你看那边的草,一看就是鸟刚踩过的,我就把这望远镜对着那儿等。”方春等起鸟来很有耐心,有时候一等就是一天。

    据湿地工作人员介绍,每年,观鸟协会和各种社会上的观鸟爱好者也会来到野鸭湖湿地进行观鸟活动,组织观鸟比赛等。“有些新发现的鸟就是观鸟爱好者在观鸟比赛的时候拍下来的。”

    除了人工手段,野鸭湖湿地还安装了48个360度全程监控探头,布点监测。“其中有4个环幕,每个环幕配了9个摄像头,还有12个高清。”工作人员宋亮楠介绍道。

    背景: 恢复湿地 引鸟筑巢

    南来北往的鸟儿为什么会在野鸭湖湿地驻足?鸟类专家高武教授为记者分析了野鸭湖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野鸭湖首先在面积上就比较大,又临近官厅水库。水库周围60多年形成的栖息环境和水资源优势,都为鸟类栖息提供了条件。”

    近些年,野鸭湖湿地还有计划地对退化湿地进行了恢复和保护工程。如在湿地保育区,以保持现有湿地的自然状态为主,对于退化较严重的区域,采取少量的人工干预措施,通过科学补水和少量的地形改造,人工种植隔离带植物,恢复了历史上芦海无垠的壮美景色。

    2008年恢复前,湿地典型植物芦苇的盖度不足40%,高度不及1米。两年后,芦苇盖度大于70%,高度2.5米以上,成为建群种。

    土壤天然种子库恢复了包括香蒲、扁秆藨草等在内的其他湿地植物优势种,使湿地重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蜻蜓、蛙类、小型湿地鸟类等各种动物类群种类与数量也多了起来。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