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杨梅竹斜街将还原历史风貌

2012-07-18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世界书局现状

中华书局旧址现状

 

青云阁现貌

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效果图

    天安门往南一步之遥,一条久不为人识的老街——杨梅竹斜街,正焕然重生。

    这里曾书局林立,近现代引领国人追求新知的许多书籍诞生于此;诸多文化名流在这儿留下足迹,梁诗正、沈从文、鲁迅、郁达夫或寓居街内,或是往来常客;老北京“八大楼”之一的泰丰楼旧址就在这里,旧京四大商场之首的“青云阁”也坐落在街边……

    昨天(16日),记者从西城区获悉,作为实现大栅栏及东琉璃厂贯通的重要区域,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被当作本市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新模式的试点,其风貌保护修缮方案已通过市规划委组织的专家论证会,并开始实施。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展示区”的目标要求,年内,这条600岁老街将逐步恢复其历史风貌,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京味文化展示体验区。

    复原书局林立风貌

    走进杨梅竹斜街施工现场,工人们往来繁忙。北起取灯胡同、耀武胡同,南至大栅栏西街,西起延寿街、桐梓胡同,东至扬威胡同、煤市街,这8.8公顷的街区就是此次杨梅竹斜街改造的范围。街头巷陌,虽然现已看不出多少文化味道,但历史上,它确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文化街。

    同行的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民国时期,这条不足500米的巷子里,竟然云集了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等众多当时叱咤风云的出版机构,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快,这些书局旧址都将陆续完成修缮,老街也将重现书局林立的特有风貌。

    一路前行至杨梅竹斜街75号,一行人站在一座坐北向南、二层砖木结构中式楼房前。民国时期,这里曾是闻名遐迩的世界书局,它是民国时期民营出版发行龙头企业。从1924年起,世界书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三足鼎立。书局以经营理工类书籍、翻译外来书籍为多,例如《范氏大代数》等。在救亡图存的中国近代,影响了追求新知的一代青年人。

    步入楼中,这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首层中间开门,两侧为平窗,大门两侧有半圆形壁柱,柱头有涡卷,类似西洋的爱奥尼柱式样。二层亦为平窗,有方形壁柱,顶层又有女儿墙,女儿墙中间为盾牌形装饰。虽经岁月剥蚀,往日风采仍依稀可见。

    “世界书局是近现代中西方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代表,这处旧址格局尚完整,只是年代久远,亟须修缮。”施工方负责人说,杨梅竹斜街上建筑形态丰富,明清、民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建筑混合并置,留下的不同的时代记忆,形成街内一大特色。

    和世界书局一样,街内的环球书局、广益书局等6大书局也将逐步得到修缮。届时,有望重现书局林立的历史风貌。

    散落在杨梅竹斜街上的古建还有许多,例如名噪京都的“八大楼”之一的泰丰楼、堪称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首的青云阁等十余处,它们都将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修缮。

    修缮名人故居和会馆

    西连琉璃厂、东接大栅栏、北临皇城根儿,杨梅竹斜街从来就不乏文人墨客的光顾,许多名人的旧居都将在这次修缮中重生。

    行至斜街25号,这里是梁诗正故居。梁诗正是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学士,当时朝廷重要文件皆出自其手。25号院是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赐予他的宅邸。

    梁诗正曾把这处居所取名“清勤堂”。而今,推门进去,这里已是大杂院,往日的名号无从考证。全院由主院及跨院组成,整组院落宽阔、布局精巧,但因年久失修已失去当年的风貌。“这样御赐的宅邸在现今城南非常少见,因此在修缮中我们也是加倍谨慎。眼下,我们还在搜集尽量多的史料,力求修得原汁原味。”施工方负责人说。

    再向前行,就到了杨梅竹斜街61号,这里是酉西会馆旧址,从清代开始就作为在京湖南人聚会的场所。1922年,20岁的沈从文从湘西跑到北京,就曾在酉西会馆住过半年之久,当时他住在“一间十分潮湿常年有霉味的小亭子间里”。

    记者查阅《宣南鸿雪图志》,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会馆建筑按其功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供旅京同乡特别是会考士子居住,就是普通的四合院,但大小悬殊……”酉西会馆即是此类。

    酉西会馆属重要历史遗存建筑,将作为本次修缮的重点。施工方负责人说,在遵循原汁原味保护态度的基础上,将注重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故事,探索一种与现有居民生活并存的保护修缮模式。

    恢复最短大街——一尺大街

    向西走到杨梅竹斜街尽头,就到了北京城最短的大街——一尺大街。几十年前,这条微型街就并入了杨梅竹斜街,而被“除名”。此次保护修缮,不仅仅是要在门牌上、地图上恢复它的原名,还要在实地竖起标识介绍牌,向游客细说它的前世今生。

    杨梅竹斜街西段,桐梓胡同北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的那段路,就是旧时的一尺大街。

    记者实地徒步一测,它不过20来米长。虽不长,年头却不短。翻开清末进士陈宗蕃1931年所著的《燕都丛考》,能看到这样的记载:“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可见一尺大街至少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铺,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馆、铁匠铺和理发店。“这些店面,尤其是刻字店的外貌,我们已经基本掌握,正在着手原样恢复。”施工方负责人说。

    此外,一尺大街正处在杨梅竹斜街与琉璃厂的咽喉要道。恢复它之后,不仅能够重拾其历史价值,未来还可为步行至此的游客提供一个缓冲、休憩的景点。

    收集老砖老瓦铺地面

    在杨梅竹斜街的采访中,不时见到一车车斑驳的残砖碎瓦被工作人员统一堆放到一处收集起来。“这可是我们用来铺装街面的宝贝。”看到记者一脸疑惑,施工方负责人解释说。

    原来,从乾隆御赐的梁诗正老宅,到鳞次栉比的书局,再到蔡锷、小凤仙留下诸多风流逸事的贵州会馆……老旧的胡同,见证了无数往事,一砖一瓦里留藏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这正激发了设计者的灵感:将收集来的老砖老瓦与新的材料、新手法组合,铺于地面,既提供一种可触摸的历史肌理,又唤醒人们对于旧京生活的情感记忆。

    按照设计,斜街东口附近青云阁的门脸前,就将有一块由碎瓦拼成的步道。步道上,不仅用不同颜色的瓦片拼出了青云阁大楼的外貌,还会拼出遒劲的“青云阁”三个大字,让游人至此兴味盎然。

    此外,施工方还将利用现有的废砖旧瓦补砌台阶,形成更舒适的踏步平台,还用它们加砌街道的绿化花池、公共长凳、入户地灯等,既废物利用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

    三成居民已自愿腾退

    由东向西一路走来,记者发现,杨梅竹斜街上不少院落已是人去屋空。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市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新模式的试点,这条街的保护修缮杜绝大拆大建,且适当保留“原住民”,因而采取与居民协商、自愿腾退的方式进行修缮更新。

    截至目前,杨梅竹斜街修缮保护核心区内的1700余户居民中,已有502户自愿腾退,占到了三成。腾退出的房屋将引入创意文化项目或规划成公共空间,带动启发原有资源恢复活力,形成老字号、历史保护建筑、传统民居、新文化项目和谐共生的景象。

    修缮过程中,小到屋子刷什么颜色的油漆、临街窗户装饰什么花纹,大到街巷公共设施的布置,街内居民、商户都要与施工方一块儿参谋。此外,对本区域感兴趣的各方面专家、文保爱好者、游客等多方社会群体也可参与进来,一同探讨。

    据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方案,此次保护性修缮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将应用现代技术对这一街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同步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既会保留原有胡同肌理,更要保护原有商居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

    “同时,由于在资本金注入模式的运用、旧城保护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有专家评价,杨梅竹斜街的修缮保护模式将真正实现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有机更新。”该负责人说。

  相关链接

    杨梅竹斜街由来

    杨梅竹斜街在明朝时称为斜街,后来,据说这胡同里有一个杨姓的媒婆,在清朝时便改称为杨媒斜街,到光绪年间,谐音雅化为杨梅竹斜街。

    这条街大约是被走出来的。杨梅竹斜街形成于元代,确切地说应该是明朝。当时元朝定都北京后,废弃金中都不用,而重新营建大都,但是大都的商业并没有发展起来,那时候,虎坊桥西侧至菜市口附近是个很繁华的市场,因而老百姓还是到老城中都购买所需物品,人们由大都出城到虎坊桥这段路逐渐被走了出来。

    杨梅竹斜街和在近旁的樱桃斜街,是目前北京少有的以水果取名的街道。清时有竹枝词特别说这两条带有水果味道的斜街:虎坊桥畔引车来,想象当年傍水偎,乡味称名也止渴,樱桃一路接杨梅。

    斜街往事

    蔡锷小凤仙在此定情

    位于斜街东口的青云阁,不光引文人墨客流连,连讨袁名将蔡锷将军也是这里的常客。他就是在青云阁的普珍园里结识了当时的名妓小凤仙,两人一见钟情,随后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备受小凤仙喜爱。

    蔡锷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在此遇到她后来的丈夫。之后,小凤仙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过电影《知音》,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

    街中浴池曾为地下党联络点

    杨梅竹斜街6号,曾为东升平浴池,这家浴池原为三层砖木结构中式建筑,浴池设备完善,清洁卫生,服务热情,且还设有点心部,出售做工精致的面点,是解放前北京最好的澡堂,也叫头等官堂。

    《燕游异闻随录》一书介绍:“升平园是第一家最整洁的浴池。在此之前京师已有浴池,但都是空气污浊,蒸气逼人,升平园内部之秩序、外观之美丽,皆灿然可观,一新眼界。浴堂内分三等:即福堂、官堂、客堂。每日人为之满,而该楼生意俨握北京浴堂之专利。”

    就是这家设备最好也是价格最高的“东升平”浴池,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是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点。当时,共产党负责地下工作的赵凡、苏一夫、万一等人,常到东升平浴池利用特等官堂的单间接头。他们表面上打扮成大老板来洗澡,实际是听取地下党支部的工作汇报,布置任务。赵凡每次来东升平浴池接头,都会使用三层的4号或者6号房,东升平浴池成为地下党最安全的接头地点。

    这段澡堂中的真实“潜伏”经历,后来还被写进了中共北京市委的党史研究资料。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