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圆明园文物全息术“修复”展出

2013-04-27  来源: 北京日报
[字体: ]

 24件(组)文物、9座木雕模型楼阁、8个石构原件等首次集中亮相

依照圆明园建筑物万方安和复制而成的微缩模型。

    “我们所有的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一层大厅一角,《雨果的信》的复制件试图给每位走进展厅的人们勾勒出“万园之园”曾经的梦幻奇境。昨(4月25日)起,“圆明重光——圆明园文化特展”在这里撩开面纱。

    包括24件(组)文物、9座按照1:25比例制作的木雕模型楼阁、8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石构原件,以及海晏堂十二生肖人身兽首(复制件)等珍贵展品,齐齐亮相,其中绝大部分属首次展出。尤为令人称道的是,此次展览的两件文物,是以全息影像的形式进行“修复”并展出的,这样的展览形式在国内文物展中可谓难得一见。

    “过火木”见证历史劫难

    去年底,圆明园文物曾首次出国,在德国柏林展览了一个月。和那次柏林之行不同,此次展览特意添加了瓷器、玉器、铜器等不少出土文物,特别是一件长约数十厘米的“《淳化阁帖》石碑”,此前鲜少公开展出。

    据了解,《淳化阁帖》原为北宋年间摹刻,囊括了王羲之、王献之、萧衍、孔琳之等共计99位名人的书法,被誉为“诸帖之祖”。后乾隆皇帝以此为原本,命人在碑石上重又刻印了这一法帖。史书上记载的《淳化阁帖》由144块石碑组成,圆明园还专门为此建有一座淳化轩。但目前人们只在圆明园遗址找到了4块《淳化阁帖》石碑,此次展出的这块石碑是在2000年前后出土的,上面的字迹只能通过拓片才能辨识。

    如果想要见证“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劫难,展品中一根长约20厘米的过火木无疑最为恰当。这根灰黑色的木材已经残缺不堪,但上面雕饰的花纹依然清晰。“这类物件在园内存量较多,不论是楠木,还是花梨,它们无疑都是最好的木材。”据研究人员介绍,由于焚毁严重,圆明园已很难找到哪怕一件大致完整的家具,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始终为空白。

    全息文物展示栩栩如真

    此次展览的诸多文物中,“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和“铜胎珐琅云龙香筒”这两样最为特殊。透过厚厚的玻璃罩,只见这两样文物在眼前进行着360度旋转,上上下下的每一处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如“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其正中錾刻的“大清乾隆庚戌年敬造”的题款清晰可辨;而“铜胎珐琅云龙香筒”上的丝丝裂纹,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不过,说出来也许让人惊讶,这两件展品都并非实物,而是由全息技术生成的虚拟影像。

    其实,这两件文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于上世纪80年代在圆明园遗址出土。不过,它们都属于残器,尤其是“铜胎珐琅云龙香筒”,只是一组文物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我们只是想以此作为一种探索,寻求最佳的展示方式。”研究人员解释说,圆明园的文物流传后世的不多,其中又有很多流落到海外,还有一些在私人手中。在现有条件下,以高科技手段呈现一些流落在外的文物,使其能够与国内观众见面,不失为一种展览方式。

    数字技术重现方壶胜境

    展览现场,一组海晏堂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雕像分外眼熟。原来,这组雕像是由著名影星成龙捐献给圆明园的复制品,曾在去年的电影《十二生肖》中出现过。另外,场内还有一组按照1:25比例制作的木雕模型楼阁,特别是其中的正大光明殿,看上去颇为恢弘。据圆明园首席解说员解秀清介绍,当年雍正皇帝和道光皇帝每年在圆明园停留的时间,比在紫禁城中的时间还要长,“可以想象得到,圆明园内的陈设理应不会比故宫逊色多少。”

    方壶胜境曾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如今借由数字技术的力量,这一美景得以重现观众眼前。在展览现场,有一块“如影随形大屏幕”,只要人从其面前经过,屏幕上就会逐次呈现出圆明园里春夏秋冬的景象。此外,《数字圆明园》、《圆明重光耀柏林》等多媒体影片,也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圆明园的悠长历史。“流动的图景还原,结合那些残器实物,对比明显的效果可以更好地认清历史。”一位署名为“我爱园林”的参观者在留言簿写到。

    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25日。此后,该展览还将作为俄罗斯“中国旅游年”的重要项目,于今年9月赴俄展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