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要塞岔道雄风

2013-10-31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来到岔道城,忽觉相见恨晚。八达岭再熟悉不过,尤其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举世皆知。青年时受过感染,去过几次,有了好汉的自豪。当时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坐火车,到了青龙桥站,回走便是。谁也没有念头向四周看,且那时也不知,只要向前再走几步,就能看到岔道古城,与八达岭相距只有两三公里。

    不过那时的岔道城还很残破,大部分毁坏,南城墙断成几段,东门拆平,只剩基石,西门仅存有门洞。不像现在,城墙及东西城门经过了整修,外面包了砖。城砖崭新,之间勾的灰更为白亮显眼,墙下面依然用旧有的基石。城上无门楼,门洞上有匾额,西门“岔西雄关”,东门“岔东雄关”,均有“万历三年吉日”题款,按旧石额制作。

    两门相比,西城门似乎更为重要,面向关外,修有瓮城。整修后的西门外没建瓮城,留有残存的黄土墙遗迹和石墙的基础。城外有用巨石铺成的石板路,经年累月人来马去,石面磨出很深的辙沟。石板路经过整修,石上辙沟还在,只是辙迹不能完全对上。向西望去,地势低洼,如同一条沟,布满鹅卵石。

    岔道城果如其名,此地处于三岔路口。明嘉靖《隆庆志》上说:“岔道旧名三汊口,又名永安甸,为口外入居庸关之要路。”这是按进京方向,如果出京至此,正好有两条路分开,清光绪《延庆州志》讲:“自八达岭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岔道,有二路:一至怀来卫,历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北路。”

    此城经过多次修建。明嘉靖三十年(1551)因警报频仍,朝廷采纳大臣王士翘加强边关军备的建议筑城。隆庆五年(1571)又重新加固,外面砌砖。利用自然地势,北山的边墙和墩台代替了城墙,南城对面的山上也有墩台。城墙上设垛口、望口。城墙顶部墁砖,外高里低。排水槽朝向城里,不给来敌抛绳攀墙的机会。墙高三丈,城周二里十余步,设西南北三门,北为死门虚设,南北180米,东西530米。城池不是直角,而是建成圆角,有人觉得像只船,从当年绘制的地图上看,还有点儿像只鞋子。

    这里平时设守备一员,“守备所属把总三员,巡捕一员,军丁七百八十八名。”至清代,来自北方的威胁减小,人员也有缩减,“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士兵可在城门外迤南一里的教场习兵演武。城内不仅是兵营,还设有“暖铺”。明嘉靖《隆庆志》上记:“暖铺云者邮舍便宜之名,亦唐人‘边铺’之谓”,就是驿站,主要任务是“递送公文”,近于今天的邮局。同时兼有巡逻和住宿的功能,又有今日公寓宾馆的意思,过往商旅人等也可下榻歇息,“商民人等运粮等项车畜往来,俱听做饭宿歇,门外种树息阴。”

    岔道城还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接驾。交通要道,皇帝出京也要由此而过出。八达岭尽管雄伟,也不能让皇帝住城墙上,或在兵营中过夜。岔道城虽小,还是安全舒适了许多。据志书记载,多朝多代皇帝多次在此驻跸。明朝宣德皇帝曾“猎于岔道”;康熙皇帝去汤泉路过,或远战出征,都曾驻跸岔道;就连慈禧太后西逃,还在城里的破庙内住过一夜。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