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漕粮支放十三仓各司其职

2017-12-01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南新仓皇家粮仓遗址

  清代漕运基本分由总漕部院和户部仓场两个衙门管理,各有规定职权范围。总漕部院最高长官为“漕运总督”,仓场衙门最高长官为“总督仓场侍郎”。简而言之,漕运负责收粮起运、运输安保等。而漕粮到达通州后,其余仓储事务就由户部接管。户部是六部之一,执掌管理全国疆土、田亩、户口、财谷、政令。按地区分工设清吏司,海河运粮事务的“漕政”,即由云南清吏司兼管,下设南漕、北漕二科。但只限政令,具体事务仍由漕运总督和仓场侍郎管辖。总漕部院衙门设于江苏淮安,仓场衙门则设于北京通州。

  元代始有“管河公判”

  “漕运”这个词汇在汉代就有了。而漕运仓储管理机构,在元代即已设立,称“管河公判”,遗址在通州城东北、运河之西。明代设工部分署、仓场总署,前者分管堤岸、闸坝等修葺工程,后者管理漕运、仓场等事务。清代仓场衙门是在明代仓场总署基础上改建的,位于今通州西北,据说遗址尚存。

  户部仓场衙门设于顺治元年,总督仓场侍郎为正二品。此“总督”非清代所设总督官位,如漕运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是动词,“侍郎”才是官衔。

  据《光绪会典》等载,仓场衙门分设东、西、漕等各科,分掌各仓场。“仓场”是有名的“京通十三仓”。我们今天仍可见东直门内小街往南迤逦有海运仓、北新仓、禄米仓等地名,即为清代“十三仓”的遗留。其中唯有南新仓修缮保留,俾使今人可窥漕粮仓储风貌。多年前,我记得此地拆建,发现大批沉积漕粮,已成霉黑色。附近居民蜂拥而至掘去当花草肥料,据说施之花草异常繁茂。

  漕粮不许平民食用

  “十三仓”本为元代所建,明清沿用,至乾隆年已增至十五座,但仍习惯称“京通十三仓”。城区有禄米、南新、旧太、海运、北新、富新、兴平、太平、万安、裕丰、储济、本裕、丰益十三仓,加上通州中仓、西仓,总计十五仓。丰益仓归内务府辖管。禄米、南新、旧太、海运、北新、富新、兴平称城内七仓,非单独设仓,仓基是三座。除禄米仓独为一仓在朝阳门内南小街,南新、旧太、富新、兴平四仓在朝阳门北小街,整体为一仓,四面四门。海运、北新二仓位于东直门南小街,共作一仓;南门为海运仓,北门为北新仓。

  元代漕运走积水潭,到了清代则走通惠河,通惠河位于北京城东南,故崇文门为海关,以取大宗货物关税。每仓各设满、汉监督二人管理。各省漕粮运抵通州,按粮食种类与支放用途,分别储入京通十三仓,专供八旗、文武四品以下官俸禄米及军马豆料等。除十三仓外,户部还单设“内仓”,所储米豆供驻京蒙古王公、喇嘛,与来京蒙古人等,及宗学、觉罗学教习用米。另发放匠役等口粮,祭祀造酒用米,及工部马豆等。清室内务府另单设“恩丰仓”、“官三仓”,不属户部,归内务府会计司管辖。

  上述各仓所储粮米,苏、浙两省征收的“白粮”(粳米、糯米),仅供皇室内府及王公、百官食用。其他漕粮支放八旗官俸兵米及养马饲料。简而述之,漕粮有严格分类:八旗领军米(俗称“老米”),王公百官领俸米(俗称“白米”)。亲王、郡王等有爵位者还可领江米、黑豆、黍米。各类米料各有仓属,如黍米由北新仓放领,八旗军米由京仓放领,而俸米则由通州放领。这是由于满人八旗驻城内、汉人包括百官不得住内城形成的。 按规制,每月皆可领军、俸米,故京内东城一带和京通路上,车马络绎不绝,是京城特有的一景。北京东城的钱粮胡同也与八旗官兵领取俸米有关。“漕粮”支出有严格规定,不准许平民食用。只有三种情况下才可以变通卖给平民:“廒底成色米”(过期霉变)、“扫收零撒土米”和“仓粮有余”。

  漕运衙门多捐官

  仓场衙门一个重要的职能是掌管漕粮验收及由通州至北京水陆转运,并包括北运河河工。这些职能由坐粮厅统管,分设东、南、西、北、河税、收支、白粮等科分掌。坐粮厅是仓场衙门最重要的部门,所属通济库,负责收、支款项,收各省漕粮折价、芦粮折价等。支出则有官吏俸银、河工、造船、兵船夫役银等。北运河至京城的石坝、土坝、闸口、陆运、车运等也均由坐粮厅委派官吏管理。石坝、土坝皆在通州,运京正兑漕粮交石坝,贮存改兑漕粮交土坝,坐粮厅委派职官收米,五闸亦归坐粮厅管理。仓场衙门还下设大通桥监督,满、汉各一人,掌管漕粮陆运。

  漕粮事务在清代弊端丛生,朝廷也一直在整顿,历代皇帝也颇重视。清代著名学者包世臣写过《剔漕弊说》,清代捐官大多容纳到漕运等几个衙门,纯属“借帮丁脂膏”。逢关过卡,运米入仓,处处勒索。“沿途过闸,闸夫需索,一船一闸,不下千文”。道光年间两江总督孙玉庭上疏《恤丁除弊》,其中指出:“旗丁勒索州县,必借米色为刁制”,“致使粮户无廒输纳”。

  清人记载,百姓缴纳漕粮,官吏层层用各种方法克扣,最后每石“耗损”后只算五斗或六斗,百姓稍有反抗,便会被官府诬指为“抗粮”。

  另外,各省州府县亦设“常平仓”和“义仓”,与漕仓无关。清代设陪都盛京(今辽宁沈阳),也设户部,下辖粮储司、内仓、城仓等机构,但人事、业务均归盛京将军管辖。

  漕运在清代还形成了一个产业,即“串粗米”。据金受申先生所写《北京通》所叙,因军米非精米,故须再“串”,用现在的话说是将粗皮去掉。一是“碓房”,“粗石砌成圆圈,中心立木柱,上有活轴,系以横杠。碓砻中立圆石如磨盘,边为圆形”,称为“碓”,中心有孔,穿过轴上横杠,以驴骡拉横杠,则碓在砻中转动,粗米置其中去皮。还有串街者,肩挑竹篾筛子、斗杠等,沿街串巷,称为“串米的”,以杠在缸中捣杵,然后筛净过斗。两种从业者多为山东人,清末停漕运,民国以后,便少见了。

  光绪二十七年,京津铁路通车,北运河漕运废止,通州仓场随之废弃,伴随着清代200多年的仓场衙门也被改作他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