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难治只因取证太难
“机器没货,其实我们这有几款性价比更好的……”正是这些卖场中“忽悠”功夫超强的导购员,愣是把2000元的产品抬至三五千元卖出。上周六,记者来到中关村3家IT大卖场,走访了6家因误导消费者高价售货而被市消协曝光的商户。记者发现,这6家商户均在正常营业中,但相对其他商家显得有些冷清。
5月7日,市消协公告称,今年五一期间,其网站共接到消费投诉53件。其中,投诉排在第二位的是“部分经营者抬高电子产品价格,误导消费者”。
“忽悠”招数
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村里的“忽悠”招数众多,花样翻新是层出不穷。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发现,前述典型病症都能在五一期间的市消协及我刊短信平台的消费投诉中找到最新的“忽悠”案例。
典型案例:5月2日,一名本打算买一售价约2300元的某型号DC(数码相机)的消费者,遇导购忽悠,称此机型无货转而推荐另一价格更低的机型,并称该性价比更高还可以优惠100元。消费者被忽悠后就花2200元买下,几天后才发现,该款DC属停产机型,近日的市场一般售价为1500元左右。
同日,两名购买NB的大学生,在验完NB付完钱后,被告知同批的NB有质量问题被厂家召回,但不能退款只好原价购买了同一品牌另一机型,而此机型比选中机型的零售价要便宜600多元。
典型案例:5月4日,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上大一的孩子在中关村选购PC,事先在网上也查询了机器的最新指导价。但是,买回家却发现,所购买的机型没问题,但配置比事先查询的要低,两配置中间的差价达近千元。
典型案例:5月1日,一名消费者在某卖场一专卖店内咨询时被导购带上了卖场的12楼公司处,把价格明显低于老型号的升级版机型忽悠出1500元的高价成交。
记者追访
被曝光商户
承认销售有责任也有异议
当日,记者采访了其中一家被曝光的商户。该公司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销售经理杨先生告诉记者,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的销售确实有责任,但是一些相关报道却与事实不相符,他们对此有异议。
近年来村内卖场间及同卖场同业间的竞争形势日趋恶劣,消费者有消费者的难处,卖家有卖家的难处。尽管,他一再表示作为过度竞争的产物,这类现象在村里确实很普遍,不采用这些所谓的抬价“技巧”就难以赢利维持经营。但是,也有一些消费者因为一些不道德的小商户的超低报价所误导,认为自己买贵了而投诉要求退款的。
网站编辑
忽悠“通病”诊治难
一位资深的IT网站编辑向先生告诉记者,相关管理法规的空白是卖场销售价格欺诈行为难以杜绝的根本原因,卖场管理部门的处罚是形式重于实际,若要维系中关村市场的发展这类规定是越早出台越好。
身在价格执法一线的专家陈先生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这些非常普遍的误导性购买纠纷,消费者通过一般的消费维权手段是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的。
一是取证、认证难。尽管现行的2001年颁布的《北京市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中,将“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的”定义为价格欺诈行为,但是消费者往往举证难。试想,有哪位消费者在购物时会携带并使用录音笔或DV,同时对于这类证据的认证也有难度 (有效的音频、视频证据需要很多的构成要素)。
二是政策法规未细化额度。在现行的《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中并没有对具体的超过幅度做出明示。因此,不少商家实际上也是因为看到不良的欺诈行为不被监管,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保而行之。
三是,海淀区发改委价格举报热线电话,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电子卖场强制推行明码标价行为,若商家违反规定,将受到5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
权威声音
海淀区发改委:治疗痼疾防范是根本
昨天,记者向海淀区发改委价格举报中心俞先生了解到,自去年年末起在中关村各大电子卖场推行明码标价以来出现不少实际问题。推行明码标价的目的是让消费者减少交易成本,防止上当受骗。
但是,考虑到电子卖场电子内商户多是租赁小柜台,电子产品繁多难以全部摆放价签,摆放过多也不利于消费者选购商品。商户只要有如下价格公示就不存在未明码标价:摆放卖场统一的价签、在卖场内滚动显示屏上公示价格、在宣传彩页上标注商品价格或在自己的网店里有明确报价。这也就是说,消费者若要举报未明码标价行为,举证方面需包括前述四种。
俞先生表示,从近年来接到的举报情况来看,有90%的消费者被骗是因对价格的不重视及熟知度低造成的。要想防止价格欺骗,在购前及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