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被誉为是中国高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地和中国智力密集程度最高的地区,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最早产生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地方,也是诞生中国最大IT企业的地方。中关村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我国IT企业的发展史,因此,可以把中关村形象地比喻为中国IT企业的晴雨表。在中关村每一个特定时期和特定产业环境下,分别诞生了一批形相近,神相远的高科技企业。纵观80年代的联想、四通等中国IT老牌劲旅,90年代初的用友软件,90年代中后期快速成长起来的华旗资讯等中关村IT新贵在企业国际化上的前仆后继,我们不难追寻出中关村企业的创新发展足迹,以及产业的规律和趋势所在。
企业孵化器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园区企业牵头创制国际标准8项、国家标准98项。园区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出了6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中国芯”组群。目前,园区承接的国家“863项目”已占全国的25%,“973项目”已占全国的36%。2000年以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累计已达到9项。
中关村的特殊环境非常适合创新,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坐拥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人才富矿,有潜力无边的市场空间,本身就是一个IT产品的基地,适合高科技生产。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一条街”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在已经步入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存的新格局,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高地”。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39家。
80年代到90年代初,也是中关村企业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产业环境并不成熟,但依靠机制创新和极富改革气息的政策,四通、联想等第一代IT企业纷纷成长起来,其中较为成功的当数联想模式。面对技术、实力和品牌远远比自己强大的国际IT巨头,联想 先通过贸易来解决生存问题,再通过规模制造解决发展问题,最后,通过向技术驱动形企业的转换,走向国际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联想已经初步解决了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在市场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也使企业拥有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并提出了关联应用等宏大构架。为了顺利在国外进行注册,联想将英文标识 Legend更换为Lenovo为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扫除了一大障碍,紧接着又收购了国际巨头IBM的PC业务一举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1999年中央批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从此进入了一个非常快速的飞跃式发展阶段。批复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使研发与创新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些企业,利用中关村独特的产业环境,通过强有力的市场运作能力和战略决策,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出国内知名IT品牌,创造了企业快速成长的奇迹。
紧抓核心技术
不过,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经过20年的创业发展,中关村仍有6000多家中小企业处于没有规模的初创期,资产上千万元的企业仅200余家, 行业龙头型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同时也未形成上、中、下游产品配套发展的产业链。这些中关村企业,为何长不大?
IT业的巨头IBM之所以能够一直走在技术的最前沿,就是因为他们有雄厚的研发能力。单从诺贝尔奖来说,IBM所拥有的诺贝尔奖比大多数国家所拥有的还要多,IBM也拥有世界上所有的重大科学奖项。而且,它还一直是众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源头。
英特尔携其“芯片技术”可以独霸PC市场,微软携其“软件技术”可以称雄世界,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巨头抢占市场的杀手锏。在技术变为价值的链条中,最重要的利益是由技术持有方占取;技术,是竞争力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韩国从70年代末开始发展IT产业,现在韩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芯片、液晶显示面板、存储器件的制造国和技术发源地之一;70年代末台湾同样以代工起家,现在也已经拥有了能够在芯片组领域和英特尔叫板的威盛等一批实力厂商,主板产量更是雄踞世界第一,日韩企业起初也并不掌握研发技术,同样受制于欧美企业。但是日韩企业很善于将研发技术变为应用技术的创新,因此它们的家电、电子企业在全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当前最急需的是掌握IT的核心技术,主要是软件技术和集成电路(IC)技术这两项。倪光南说,核心技术不同于一般技术,它具有基础性、带动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