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中关村健步在全面改革创新大路上

日期:2016-04-08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拥有我国最密集科教智力资源的中关村,勇担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试验田"、创新发展"先行者"和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战场"的责任和使命,持续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经验,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打造了首都经济发展强力引擎,支撑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途中,中关村继续高举旗帜,勇敢担当,大胆探索,奋发实践,扎扎实实踏出新的征程。

  (一)发挥先行先试"试验田"作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从中关村起步。

  1978年3月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召开,我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吮吸着宽松的气息,一批科学家、科研人员陆续走出"象牙塔",打破"铁饭碗",在中关村开始了科技创业的生涯。

  新生事物是新鲜的,也是蹒跚的。科技创业突破了传统思维,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声音。

  开明的国家领导层,关注到了这一新事物、新现象。经过全面深入调研,对中关村科技创业予以了肯定。在国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高新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在举世瞩目中成立。"试验"二字,是要求中关村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试点试验,成熟后向全国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的职责、任务和地位自此确立。

  在领导层的战略支持下,一代代改革者、创新者持续不懈努力,中关村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取得了喜人的试点成果,产生了无数个"第一"--

  全国第一个明示"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的科技园区条例,全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企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都在中关村诞生。

  中关村不断被赋予新的任务,成为全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第一个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率先探索实施了第一个统筹"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机制,全国第一个跨层级、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率先开展了"1+6"、"新四条"、"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

  在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11年以来,中关村实施了70余项改革举措,涉及创业支持、人才引进、企业融资、商事登记、海关、检验检疫等多个方面,不断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

  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10项中关村试点政策已经推广到全国。中关村创业孵化模式,"一区多园"的统筹模式,也复制到多地。"新三板"成为全国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为全国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平台支持。

  先行者,总会最先遇到荆棘,也会最先沐浴阳光。

  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努力,带来了扎扎实实的成果。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中关村只争朝夕,奋勇实践,已经成为我国原创思想的策源地,我国科技创新的桥头堡,国际一流的创新中心、创业中心、股权众筹中心以及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成为实施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锋和中坚力量。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到中关村进行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指出:

  "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关村正在国家和北京市的领导下,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勇当先锋,探索实践,示范引领,拓路前行。

  (二)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升级创新发展动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是科学技术的价值所在,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努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首都经济发展打造强力引擎,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是中关村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核心,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让创新者有其权"、"让付出者有回报",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能够让科技成果转化得了、转化得好、转化得快。

  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部委的支持下,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政策,率先在中关村实施。

  2009年6月,北大资产公司副总裁韦俊民将一份文件递给北大先锋公司总经理张佳平,"这一政策正好适合北大先锋,技术和管理团队持股激励问题,这下可以很好解决了……"韦俊民说的"政策",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示范区内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很快,北大先锋提出了股权奖励和股权出售相结合的激励方案,并获得教育部批准。公司将24.6%的股权(约3061万元)授予43名核心人员,显著提升了技术团队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热情,公司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得到进一步转化应用,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变压吸附气体分离领域的领航者。

  这是中关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一系列试点政策的一部分内容:国有科技型企业可以本企业股权为标的,采取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权期权等方式,对企业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激励;奖励的股权在其变现或取得实际收入时再缴纳个税。同时,针对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中关村也开展了系列试点,包括高校院所拥有科技成果的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可保留一段时间的身份和职称;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

  不断深化的激励支持政策,极大促进了拥有大批科技成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数千项"养在深闺"的科技成果融入了经济体系。

  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引导建立若干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支持建立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支持产学研部门联合开展技术公关,促进科研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流通,加快科技创新进程。

  为解决科技成果流通问题,在中关村成立了技术交易机构,通过市场选择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通过市场反馈促进技术改进。

  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中关村形成了源头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成果使用和再创新的链条和体系。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中关村企业正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中关村科技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1年以来,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复合增长20.2%。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4.07万亿元,中关村以占全市2.97%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对全市经济增长36.8%的贡献率。"高精尖"经济结构显现,在首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释放全要素创造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代代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改革者、实践者、参与者,服务了国家战略,也成就了局部价值,成为造就中关村历史的宝贵力量。

  --新中国对于科教区的战略布局,让中关村成为全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方。全国最顶尖的高校院所,最顶尖的科学家、研究员,最具活力的高校学子,最活跃的创新创业活动,使中关村拥有最富庶的创新思想、创新成果和创新力量。

  --科技的春天、改革的春天里,中关村内生的创新创业激情,破茧成蝶;中关村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率先打破束缚、释放活力,形成了"敢于创新,不惧失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基因和氛围。

  --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带动了天使投资、创新型孵化器、新的高端人才向中关村聚集,各类要素互相沟通、碰撞、协同、分享,带来了知识溢出,形成了跨界融合,诞生了源源不断的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在中关村,时刻进行着各类创新创业要素的流动、重组、碰撞、创新,每天都发生着企业诞生、技术磨合、项目洽谈、并购重组……每个创新创业要素活力奔涌、绽放,聚合形成了中关村巨大的活力场、创新场和能量场。

  有如一个适宜的自然生态系统,各种创新创业的种子在这个系统中,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形成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中关村正是由于多年来不断努力,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生态系统--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使中关村成为创新创业的圣地,以及万千创新创业者的"梦工场"。

  "中关村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一代代中关村人持续努力的结果",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

  这个生态系统,包括行业领军企业、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创新型孵化器及创客组织、创业文化六大核心要素,以及市场、法治和政策三大环境。

  疾风识劲草,花木最知春。

  2015年11月,一份消息传开了。"在中关村创办企业,不用跑到工商局登记注册了,直接在网上就能办!""这下子可省了不少时间,太好了!"

  在中关村探索实行工商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理,方便企业登记注册,是国家工商总局支持中关村创新发展的19条新措施之一。随后实施的,还有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在中关村实施的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一站式"通关服务,以及食药监管部门支持中关村食药监管和产业发展的12条新政等。

  "政府对我们很重视,我们相信政府"。2016年1月,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北京市经信委、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人员一同深入企业,进行"多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多部门一同研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措施,对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打包解决,有共性的,探索形成新的政策突破,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完善。这在中关村已经成为常态。

  "就算我们眼下遇到的问题有的还不能一下子解决,但政府是一直想着我们的,只要合理的,将来也能解决"。"在中关村,竞争大,节奏快,但是环境好,心里舒坦,创业也安心"。

  让创新创业者"安心"的,是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尊重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的不懈努力,以及带来的持续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

  这正是中关村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背后的"密码"。

  2014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随后,中关村知识产权诉前调解中心在核心区挂牌成立。在政府引导下,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应运而生。政府和市场,共同为科技企业和科技创业者保驾护航。

  2015年,在首个"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全国第一个全要素创新创业融合云服务平台--"中关村创新创业网上会客厅"正式上线。在这个融合了政策、技术、人才、金融、知识产权等208个服务机构的1264项服务的平台上,创新创业要素自主合作,优胜劣汰。

  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让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得到充分绽放--

  中关村新创办并实际运营的科技企业连年爆炸式增长,2013年当年新增科技企业6000家,2014年当年新增1.3万家,2015年这个数字达到2.4万家。

  目前,90后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连续创业者三类群体组成了中关村新的创业大军;1万多名天使投资人活跃在中关村,占全国80%;全国有60%的投资案例发生在中关村;涌现了车库咖啡、3W咖啡、天使汇等一批创新型孵化器;催生了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一批新业态;"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成为中关村主流创业模式;诞生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出现了今日头条、融360等一批新锐品牌以及小米、美团、爱奇艺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百度、京东入围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联想、中芯国际、紫光、京东方等企业,跻身所在领域世界前列,成就了李彦宏、雷军、刘强东等一批企业家。

  2015年,"中国U25"创业者五成来自中关村;"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榜单中,中关村企业占17席,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有独角兽企业40家,占全球的20%,占国内的60%。目前中关村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近2600家,约是2010年的2倍。

  在中关村,创新创业已成为风尚,也成为众多创新创业者的生活方式。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在中关村承担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中,成为最有活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力量。

  (四)引导高端要素资源优化供给,强化国际竞争实力

  "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子。"

  瞄准国际前沿,持续走"高精尖"发展道路,才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抢占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制高点。

  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世界各大科技园区,无一不在争抢国际高端要素资源。

  "优化高端要素供给,关键是要发挥人才、技术、资本这'新三驾马车'的作用。"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观察和总结了世界科技园区的经验后,得出了这个结论。

  "多年来,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实践,也是这么做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顶层设计者的高瞻远瞩。"郭洪感触地说。

  2016年3月1日,一位印度裔老外,来到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中关村外国人服务大厅,递上永久居留申请材料。他的名字叫Menon Sanjeev surendranath,担任联想公司高管,来中关村四年多了,认为中关村创新环境非常好,在中关村能找到工作生活的乐趣。手续核准后,他如愿拿到了中国"绿卡"受理通知书。一上午,来自小米、百度等中关村重点企业以及相关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推荐的美国、芬兰、加拿大等国的外籍人士纷纷来到服务大厅,咨询和办理永久居留以及居留许可等事项。

  在中关村设立全国首个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为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办理中国"绿卡"提供便利,是公安部最新支持中关村的20项政策之一。同时,政策也给予在中关村创新创业外籍华人申请永久居留和长期居留突破性便利。

  早在2011年,中组部、公安部、科技部等15部委和北京市共同制定了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的13项特殊政策,2014年,又出台了出入境便利等8项人才支持政策。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有"千人计划""海聚""高聚"人才1752名,"千人计划"人才占全国21%;留学归国人员2.2万名,留学归国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企业7000余家;在中关村示范区工作的外籍人员近万名,其中,外籍专家近2500名。

  为促进高端技术供给,中关村建立了支持"高精尖"的引导政策,并鼓励企业和产业联盟开展标准、专利、品牌创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8万件,占全市的64.9%;示范区企业和联盟创制标准5107项,其中,国际标准184项,在卫星应用、节能环保、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标准,重点产业集群核心标准实现了全球新布局。

  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中关村实施了建设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一揽子改革措施,包括建设"新三板""四板",开展投保贷联动,发展股权众筹等,引导和调动社会资本,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上市企业达281家,其中境外上市企业超百家。"新三板"推广到全国,"四板"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关村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形成,为科技创新插上了资本的翅膀。

  一马当先万马腾,良驹百骥勠力行。

  高端人才、技术和资本"新三驾马车"同步迅速拉动,才能让首都科技经济的巨型"舟车"快速稳步前行。

  集成用好高端要素资源,统筹规划、有序竞争、协同发展,既发挥增长极作用,又实现总体均衡发展,需要富有智慧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

  在传统条块体制基础上,2010年底,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领导机制下,成立了由科技部等19个有关部委和北京市31个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首都创新资源平台,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的全面融合。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统筹"一区多园"的体制机制和创新平台,通过规划、调研、统筹、协调、督办和服务,优化高端要素供给,带动各类要素优化组合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经过持续创新发展实践,中关村示范区各园都有"高精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位于核心区海淀园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牢牢占据着研发设计和销售这"微笑曲线"的两端;昌平园、大兴-亦庄园的生物医药产业,丰台园、房山园的高端制造业,顺义园、怀柔园的新材料产业等,都呈现了迅猛发展态势,形成各园差异化、高端化、协同化发展的格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和"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初步形成。

  根据"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5",2010年至2014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实现"五连增"。"十二五"以来,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万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7万美元,创新已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北京的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居全国首位。

  中关村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愈发成为外国人创业的选择之地,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五)高举示范引领创新发展旗帜,拓路新常态新征程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全面抢占世界科技创新高地,成为世界各个经济体最核心的话题和行动。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对于改革的集成性、协同性的要求,对于创新社会治理、经济治理、科技治理的要求,更加迫切。

  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形势,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也正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成就!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迎来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又一个春天!

  百舸争流,千帆竞渡。

  一批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不断涌现。在创新发展全面布局、全面开花的形势下,中关村继续举好创新发展旗帜,做好示范引领,进一步承担好国家和北京市赋予的职责与使命。

  雄关漫道,拓路前行。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中关村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开放融合,进一步抓好改革、抓好平台、抓好协同、抓好服务,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一步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发挥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十三五"改革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全面改革创新行程已经启航。在国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中关村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路上,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务实进取,奋勇前进。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中,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中,在持续完善的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无论是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万千创新创业从业者,正用自己的方式,以巨大的热忱,扎实的努力,实践着人生理想,实现着创新创业梦。

  万千个创新创业梦,汇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描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