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曾是国内最大的消费电子集散中心之一,太平洋广场、e世界、鼎好和海龙四大卖场引领着中国电子类产品消费的风向标。2017年2月25日,记者来到这里。


有报道称,开业于1999年的海龙大厦,曾连续几年日均客流量在3万~4万人次,到2006年年底,有超过7000万人次的客流来这里。

李先生试图找回曾经的购物体验。
网购达人(北京某外企软件工程师)李先生走进位于鼎好商城的电子产品销售区。据李先生回忆,2010年左右,在北京读书的他经常来中关村购买电 脑配件,那时候的中关村人流量依旧很大。“至少从表面上看,还是热闹非凡的。后来也还自己组装电脑,但配件都是网上买的,2011年之后基本没来过这边, 没想到会惨淡到这个地步。”谈到近几年电子卖场的陆续关停,李先生补充道。

中关村鼎好大厦。
事实上,中关村电子卖场的经营状况从2008年就已经开始出现转折。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商会和IDC发布的《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行业报告》显 示,中关村IT卖场在2009年的电子产品销售总额达2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而此前,该项数据的同比增长基本保持在18%左右。到了 2010年,鼎好电子商城2010年销售总额92.2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了22.4%。2010年京东商城全年销售额达到102亿元,但是,京 东相比2009年近40亿元的销售额增长超过200%。

“老板,您家有网店吗?”李先生一边咨询相关电子产品的价格,一边好奇商户的经营状况。有商户表示自己是搞批发的,不做网店,也有商户表示做网店太麻烦,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商户称自己开过一段时间的网店,但没什么订单就不做了。

鼎好B座电子产品批发零售区域,虽是周六,顾客寥寥.
当记者提到电子卖场的日趋衰落,部分现存商户认为,是前几年的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各种行业丑闻把中关村的名声搞坏了,另外绝大多数的店主则将原因归结为电子商务的出现,至于政府出台政策,不过是因势利导。


对实体店来讲,电子商务是威胁也是机遇。据记者了解,京东和淘宝上的很多卖家都是有实体店的。对于价格较高的笔记本电脑、单发相机之类的电子产品,很多顾客偏向于到实体店看好实物,然后网上下单。
采访过程中,有商户反映说之所以不做网店是因为网上假货太多,消费者难以识别,在店里购买质量有保证。李先生对此很难认同,长期的购物经验证明,购买电子产品出了问题的时候,找京东或淘宝的售后处理,比直接找商家理论可靠得多。

作为四大电子卖场之一的太平洋电脑城最先在2011年关门,2015年e世界对外宣布停止自由商铺招商及租赁。据知情人介绍,e世界部分商户搬 至隔壁的鼎好大厦。记者在现场看到,e世界正门已封,外围部分已拆,内部尚未重新装修。另外,鼎好A座一层,仍有部分已拆商铺尚未开始正常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