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记者调查|南方小镇里的“中关村”如何改变命运

日期:2017-04-24  来源:央广网
[字体: ]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在北京,有一个中关村,因领先全国的科技和创新能力而闻名中外;

  在贵州省桐梓县茅石镇,也有一个中关村,却因为农业产业单一、缺乏新业态,发展之路一度走进“死胡同”。

  直到一场“内置金融”的试验在这个小山村里展开,这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春雨洗礼后的中关村,绿树、青草、野花相映成趣,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小院错落有致;穿村而过的清澈小河旁,一排插在岸堤上的红色旗子迎风飘扬。茅石镇副镇长饶岚说,每一面红旗的位置都代表着村里即将动工的乡村旅游项目。

  饶岚:它的设计建设是分段式的,一期首先进行的是民宿的打造,二期第一步是做栈道的设计规划建设,然后下一步才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做房屋的建设。

  烤烟曾经一直是中关村的支柱产业,最多的时候全村栽种了3000亩。由于烟叶市场开始饱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没能带给村民期望的收益,现在全村烤烟种植面积萎缩到了900亩。村民徐儒辉一直以种植烤烟为生,一次又一次的惨淡收成,让徐儒辉渴望着改变。

  徐儒辉:种黄烟太累了,种得多的简直白天昼夜都分不清,不使劲干就干不完,反正纯粹凭劳力去拼,太累了,我想做点其他的。

  单一的产业结构,让中关村的发展进入“死胡同”,渴望改变的不止徐儒辉,看不到发展希望的年轻人50%选择了外出务工,村子几近“空心”。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说,这是中关村和全国大部分“空壳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李昌平:我归结农村问题是三个问题:第一农民高度分散,组织无效;第二小农经济模式,不能维持家庭的再生产,所以大量的资源闲置;第三农民的财产权不能实现。

  凋敝的村庄,如何改变?散落的资源,能否化零为整?2015年9月8日,贵州省首家内置金融合作社——富民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中关村挂牌成 立,合作社的发展资金来自村里12位乡贤社员每人2万元股金,30名年老社员每人2千元入社资金,以及政府的30万元扶助资本金。

  38岁的付成松是村里的养猪大户,每年收入十几万元。合作社成立之初,他毫不犹豫地以乡贤的身份入股了2万元,支持村里的发展。

  付成松:两万块钱存在银行的利息,可能三年也就只有几百块钱,但养个10头猪,产生的利益可能是一万块钱以上。

  中关村村支书、富民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明彪说,这种“内置金融”试验,看重的就是农村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和信用资本。

  李明彪:信用社的利率是8厘7,我们这就是7厘。像这周边一转都是一个姓,绝大多数都姓徐,整一个村三四百家人,都相互在走动的,生产生活都在本区域范围内。发放贷款的时候对这个人的偿还能力、信用度做了评估,符合的才贷。

  合作社的成立让中关村的村民迎来了致富的机遇。因为距离重庆仅有180多公里,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0几度的中关村吸引了一些重庆人前来避暑。一 直盯着避暑游商机的徐儒辉此前就想把自家的房屋改建成乡村旅馆,却苦于没有资金,直到他和内置金融合作社签订了入股合营的协议后,开乡村旅馆的梦想变成了 现实。

  2015年11月,徐儒辉的乡村旅馆开始动工建设,从北京请的设计师负责装修设计。如今,一栋三层小楼的乡村旅馆已经成型,外墙由一根根细长木条装饰,20多间客房的装修也充满田园气息。

  徐儒辉:我们定的合同是20年,如果说没合作社,那么我们的房子也许十年都装修不起,所以尽早的装修起了,有人来住,我的收入就会来得快。

  入股合营正是合作社房屋土地收储功能的体现。茅石镇党委书记傅宝军说,合作社将农户的房屋、土地等作为存款收储入社,统一打造经营,让农村的闲散资源得到了利用。

  傅宝军:每家每户与内置金融合作社和他们签订了合同,有一个第三方平台在评估,通过内置金融的平台,把农村很零散的资源组织起来,资源的集体化就会进入内置金融合作社。

  资金互助、房屋土地收储、孝敬老人,合作社的几大功能让不少村民共享了发展的红利。虽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茅石镇党委书记傅宝军相信,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推动中关村从传统的烟区向景区蜕变。

  傅宝军:在这个点的打造上我们没有搞一刀切,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回归给农民,在农村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把中关建成公园,家家都成为宾馆,月月都数钞票,最终他们当老板。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