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定位高精尖 雄安引入中关村

日期:2017-07-13  来源:北京商报
[字体: ]

中关村(000931,股吧)即将成为北京与雄安新区对接的又一条新纽带。日前,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会上表示,下一步北京将积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切实做到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坚决支持什么。根据中央规划,雄安将打造全球创新辐射引领高端平台,构建创新开放特区,为支持这一理念,北京推动设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雄安集聚。

  津冀借力中关村

  蔡奇表示,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人口的主要承载地,要从雄安新区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促进雄安新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同时设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那里集聚”。根据中央规划,雄安新区将构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打造全球创新辐射引领高端平台,因而中关村未来驰援也被业界认为恰好对标了雄安的高精尖定位。

  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关村不断加强与京津冀合作,先后在天津滨海新区、河北保定等地设立分园。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中关村支持成立了“一司一金一空间”模式,即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中关村领创空间三位一体,并着力推进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园区。其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于去年11月揭牌成立,新增注册企业100余家;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吸引阿里巴巴、用友等88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入驻。

  在设立分部的基础上,诸多入驻中关村企业也积极向外扩展,中关村管委会委员陈文奇此前披露,截至今年2月,中关村企业共设立分支机构5000多家,在河北就有2000多家,同时设立子公司2988家,天津也有1648家。

  合作模式待升级“近段时间,中关村在外地设立产业园区步伐确实有提速迹象”,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朱希铎表示,双方主要合作模式是,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代表中关村赴当地投资,成为外地园区的股东之一,并参与到当地政府建设之中,“而为了确保中关村模式、资源的对接落地,发展集团还会委派旗下全资运营公司,即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派出一支规模较小的团队,指导外地园区的全程运营”。

  不过朱希铎也坦言,目前而言这一运营模式收效并不理想,个别外地园区依然走的是招商引资老路子,没有真正将中关村的高精尖资源消化落地,“全国多地想要争取中关村合作园区的呼声依旧强烈,而要提高外地园区的运营效率,中关村还应进一步搭建科技资源对接平台,实现装备、专家、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共享,真正起到驱动当地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而具体到未来中关村与雄安新区可能的合作模式,业内分析认为,目前中关村已经形成了高度集聚的科技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机构、装备等,而雄安新区未来定位中也包括创新发展示范区,可以说,两地合作空间广阔。考虑到中关村已有的中科院等世界级研究中心无法整体搬迁到雄安,未来致力于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重大科学创新还需仰赖中关村资源,但更加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研发,则可以适当向雄安倾斜。

  转型服务输出可期

  不难看出,中关村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关村相关科技成果却更多选择在南方落地生根,而不是拥有相对距离优势的天津和河北。2015年曾有权威机构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关村的科技成果转化中,96%离开了京津冀,河北、天津分别落地转化的科技成果仅占中关村所有落地成果的2%和1.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江苏省落地的科技成果有85%来自中关村。朱希铎透露,就目前情况看,上述情况依旧未见好转。

  在朱希铎看来,津冀留不下近在咫尺的北京的科技成果,不是因为当地需求小,而在于两地企业对此仍不够积极,地方政府对于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落地的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

  有分析认为,目前津冀区域内多处中关村产业园先后落地,科技资源加速转移对接,或许将有效改变长期以来中关村科技成果“舍北求南”的局面。

  而随着中关村持续向外输出资源、人才,未来定位是否需要转变、如何转变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对此,朱希铎表示,在科技成果转移取得一定成效后,未来中关村应更加致力于服务输出,“未来的科技发展越来越需要跨越体制障碍,实现多领域融合创新,作为科创先行者,中关村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继承创新服务体系,更好助推更多科技企业创新”。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