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建成后,位于中关村一带,毗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魏公街,在近20年的时间里承载了近5万附近居民与师生的消费需求。但是,搭建违法建设、乱接牌匾、散乱的架空线也成为了魏公街发展的“痛点”。7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跟随相关部门来到魏公街,看到魏公街提升改造的序幕已经正式拉开。在北京商业业态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魏公街有着独到的一面。据了解,魏公街将借助中关村科创资源集聚的优势,在后续的业态服务方面将逐步引导智能化运营,如人工智能点餐、“四无”科技餐厅、无人超市等,可能都是未来可供选择的方向,这也让魏公街成为了中关村、海淀区甚至北京商业模式升级的新尝试。
意欲试水“四无”餐厅
7月18日上午,北京商报记者来到魏公街现场,附近居民介绍,此前魏公街有不少店铺在经营小吃饮品、美容美发、便利零售、烟酒商行等低端业态,私搭乱建、私拉乱接及牌匾无序现象突出。
“未来,我们要让魏公街适当融入高科技元素”,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一方面,魏公街要采用科技环保新型材料,突出灯光效果及高科技的运用,实现“高颜值”视觉环境和夜景照明;另一方面,则要引导业态服务向智能化运营转型。“比如人工智能点餐、 四无 (无服务、无收银、无采购、无专业厨师)科技餐厅都是有可能出现的,目前我们计划拨出一笔资金,专门用于给愿意向智能化转变的企业进行补贴和奖励”,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朱希铎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一方面,魏公街受到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的辐射,在创意服务、创意文化等产业方面具有集聚效应和天然优势;另一方面,魏公街周边大学较多,受众群体多为附近年轻居民及大学生,对高科技新生事物接受度较高,也为魏公街进行智能商业转型打下了基础。
中关村大街“腾笼换鸟”进行时
实际上,魏公街的智能商业转型只是中关村大街区域“腾笼换鸟”的一道缩影。2015年10月,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区)公开发布“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欲在成功打造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基础上,复制和升级成功经验,在更大区域内打造创新创业的新热点。按照规划,未来中关村大街建设将进一步突出“策源地”的特征,加速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化、运营模式市场化、创业资源开放化的发展格局。
随着中关村大街的定位愈发明晰,更多不符合定位的商城与街道也开始了升级改造。去年7月,开业于1999年的中关村海龙电子城正式停业。市场中心在告示中说,停业是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快中关村西区电子卖场转型升级,打造海龙大厦“智能硬件创新中心”。
对于中关村大街的规划,朱希铎分析称,海淀区正试图进一步扩大中关村的辐射范围,并将这一片区域打造成高科技资源聚集地,一方面,中关村大街集聚的资源将辐射周边街道,扩大自身影响;另一方面,包括魏公街在内的周边街道也会借力中关村资源,在原有商业基础上“腾笼换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生活服务业深度融合,魏公街也将作为样本,为中关村带来更多可复制的经验。
海淀上半年拆违达全年任务量八成
放眼整个海淀区,中关村把商业与科技结合的转型模式已经为城市商业疏解转型指明了方向。今年上半年,海淀区已完成全年任务的专项行动达到8项,其余专项行动进度均已达到70%以上,预计三季度将全面完成。截至6月底,海淀区拆除违法建设225万平方米,完成全年市级挂账任务的81.2%;治理占道经营14233处,完成124%。
海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孟景伟介绍,目前,海淀已经从以疏解为主向疏解提升并重转变。在有形市场疏解过程中,海淀区发布“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地图”,将全区6075个便民网点逐一标注,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生活。同时,通过鼓励连锁直营、整合加盟等,增加蔬菜零售网点布局。
而在智慧商业方面,去年北京地区GDP为24899.3亿元,可比增长6.7%,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77.9亿元,增长10.2%。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整个北京市都在朝着科技创新的方向走,而海淀区最大的优势正在于人才与科研院所的集聚,未来,海淀区或将在互联网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上有更多突破,为北京疏解与提升做出更多探索。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林子/文 宋媛媛/制表
海淀区上半年疏解整治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 进展 完成年度任务量
拆除违法建设 225万平方米 81.2%
治理占道经营 14233处 124%
整治无证无照经营 4176处 278.4%
“开墙打洞”整治 4786处 139.1%
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 8家 80%
治理“散乱污”企业 90家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