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中关村首届科技军民融合专题赛 部分项目国际领先超出预期

日期:2017-12-13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主办方为获奖选手颁奖

  参赛选手在调试设备

  轻型军用柴油发电机组、新型纤维材料、高通过轮式无人平台、静态代码分析技术、高效二次电源变换技术……12月6日,一批满足军事需求的新锐技术在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暨中关村首届科技军民融合专题赛决赛现场集中亮相,提供这些富有创新和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创意设计的全是本次大赛的“揭榜者”。

  “想挑战、你就来!”“不设范围、不立门槛、不定形式”,两句虽通俗易懂却充满诱惑力的口号使大赛一经亮相便参赛者云集。中科院、航天科工、兵工集团等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国家队”来了,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团队来了,海归科技精英和民间高手也来了。

  “办军民融合挑战赛我们没有经验可循。”中关村管委会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处长张晓明坦言,主办这次大赛更像是找石头往河里扔。

  “这里有权威的专家、这里是展示的平台,这里能找到慧眼的伯乐……”不少参赛者告诉记者,并不看重物质的奖励,能有机会在中关村展示自己,能让众多难得一见的军队专家给把把脉就挺值。

  在中关村管委会副巡视员陈文奇看来,“以服务为主线的赛事宗旨得到了参赛企业和团队的普遍认可,初步形成了赛事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军民融合,为探索建立科技军民融合创新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搭建挑战赛平台:

  在创新中融合

  63项军地项目需求,对应109个具体方案。得知这两个数字之时,张晓明松了一口气。

  说起赛事筹备初期,张晓明很是感慨,“军民融合,最难的是‘信任’,深度融合首先要解决‘车同轨、书同文’”。

  一方面,大多军方研究设计不能对外公开,军队单位的人有需求不敢亮出来,即便真有需求也对比赛能否收获预期“成果”疑虑重重;另一方面,地方企业也往往持观望态度,担心“民参军”这条路很难走,跟军方的需求差得还远,也有的企业担心“真家伙儿”一旦亮出来,别人会连专利都偷掉。

  如何把事做到点上,让军民双方都满意?张晓明认为,需求、人员、资本、市场等等,都是军民融合需要的要素,通过挑战赛把这些要素集聚起来,相互作用就会带来科技创新与军民的融合。

  围绕参赛者们的顾虑,组委会专门邀请行内专家担纲,对军方需求进行精准聚焦,按照需求来出赛题。在最后的决赛中,将评分重点放在了四个方面:解决方案的创新性或独创性;解决方案在国际或国内处于何种水平,或是否填补某领域空白;解决方案核心关键技术的成熟度;解决方案与需求的契合度。

  以服务为主线的赛事最终让“军”“民”双方乐见其成,经过预赛,109个方案中的41个解决方案晋级决赛,18个解决方案参加决赛比拼,专家委员会78名军地专家,将需求对接、精准推介、引导培育、线下辅导、政策解读等服务融入了比赛全过程。

  开辟军民科技转化渠道:

  在融合中发展

  “有什么困难没有,下一步在北京发展有什么想法?”“你们拟定一个发展方案,我们来帮助对接。”“现有的空间够吗?需要场地我们可以帮你找。”

  决赛开始前,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早早便来到参展台前“淘金”,一项项原创性成果让他兴奋不已,频频向参赛企业抛出橄榄枝。

  来自上海璞剑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的设计总师罗立峰告诉记者:“这次大赛发布了一个3000瓦小型化、微型化发电机组的需求,用我们‘空气轴承’技术打造的发电机组可以满足小型化、微型化、轻量化的要求。”

  “希望各位专家评委对我们的技术、产品提供宝贵建议,同时请有共同愿景的投资方和资源方关注和支持我们,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一起把‘低空经济’领域的‘蛋糕’做得更大。”作为决赛入场的第一位选手,车国锋向评委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在挑战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通过这种‘互补式’竞争,大家都能有所收获。”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告诉记者,“许多选手的解决方案亮点很多,实用性很强。”

  用于海上救援、极端天气下使用的便携式海水淡化应急“水杯”,通过手动推拉即可完成海水的淡化,饮水质量达到直饮标准,极端天气下可以保证15天的饮水量;一袋100克的“白粉”加上一壶水,就可以提供一个半小时的两百瓦供电,在航空领域甚至已经有了1分钟产生100升氢气从而制作成的氢气燃料电池;小体积大功率的超轻型柴油机可以提供的马力足以和与它4倍大体积的发动机媲美,技术指标在国际上达到了领先水平……

  “挑战赛,顾名思义就是要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而不是把已有技术产品拿过来‘选秀’,目的是为军民之间技术与产品的相互支撑与转化开辟通道。”一位专家如是说。

  “这次挑战赛发现了一批具有创新性、颠覆性的技术,有的项目属于国内领先,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大赛的结果让张晓明信心满满,“不仅达到了预期,简直超出了预期。”

  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

  在发展中突破

  导航与通信、感知与识别、无人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电能源与动力装置、新概念新机理、应用场景设计7个决赛领域的18个解决方案,依次接受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军委科技委、军事科学院、陆军、海军、空军等军口的15位专家的评审,激烈的竞争气氛弥漫了整个决赛赛场。

  大赛评委之一、海军研究院高工李立芳指出,军民融合首先要做的就是“人”的融合。这次大赛不仅让军民双方的“人员”同台互动,面对面交流,还将需求、市场、投资意愿等方面都展现出来,增强了彼此的信任关系。

  “挑战赛征集了大量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方案与成果,都是军方十分需要的。尤其是应用场景设计领域,晋级决赛的解决方案,如人机协同智能攻防训练系统,对军方很有用,原来单兵训练的演习方式,现在可以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使人与能自主‘学习’的机器对抗,从而提升实战能力。”李立芳说。

  “民口企业怎么跟军方对接,难题之一就在于不知道门路。我们按照主办方提供的军方需求,就能用有限的资金做出最有用的产品。”北京铭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燕宁说,“这次大赛是我们向军方展示技术实力、提升知名度的好机会,我们能与中科院、航天科工集团、北理工等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同台竞技,正契合了大赛‘军民融合’的主题。”

  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接连出台有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和规划,明确要求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专题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平台搭建、需求挖掘、对接服务等方面初步探索出了新路子。

  在张晓明看来,军民融合的路是通的,但由于军民双方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或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导致沟通不畅快。他把军民融合的路比喻成一条水渠,“水是可以流过去了,但其中有许多杂草,导致水流得不够畅快”。军民融合要做的,就是逐步清除这些“杂草”,比如信息不畅通、门槛高、缺乏信任等问题,其次是“旋转门”“玻璃门”等问题。

  据了解,作为赛事后续服务的一部分,今年获奖的项目还将获得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优先参与中关村相关展览展示及推广活动,并在专题赛官网上进行展示宣传;将面向军队和军工相关单位进行推送,优先安排参加军地对接;优秀参赛项目优先入驻中关村军民融合特色园,享受中关村示范区相关政策。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