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突破6100家

日期:2018-01-28  来源:北京商报
[字体: ]

1月26日,在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介绍,过去三年,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对接协作方面成果丰富,“4+N”产业合作平台加速形成聚集效应。刘伯正还介绍,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的分支结构超过6100家,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70多亿元。

“2014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两地认缴出资额5600多亿元,三地协同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也不断加快,北京企业在津冀的资质互认,北京中医药企业在河北沧州基地异地监管模式,都开创了机制改革的先河”,刘伯正介绍,京津冀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北京累计与天津、河北签订实施教育合作协议70多个,与河北省保定市等5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高效运转,京津冀三地已有9900多家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互认。

另有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111.5亿元、15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2%、38.7%,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成型。此外,北京还着力打造民生共同体,让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日前公开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让北京受益,也给津冀两地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在北京的企业转移到河北以后,带动了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北京落户河北体量最大的产业合作项目——沧州北京现代第四工厂,累计生产整车14万辆,带动了现代摩比斯、北京海纳川等多个汽车零部件项目相继落户沧州,实现了“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地”,带动就业2000多人。与此同时,北京与天津实现优势互补,让中关村走进了天津滨海开发区,也提升了天津创新发展的能力。

据了解,为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前北京还与津冀两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意见》,其中明确了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承接方向,细化了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产业承接和发展方向,构建了“2+4+N”承接平台体系。

在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看来,京津冀区域广阔、发展差异较大,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条件也不同,虽然短时间内无法填补这一落差,但此次“2+4+N”产业合作格局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产业的重点承接平台,在兼顾京津冀原有“4+N”产业合作格局的基础上,凸显了北京两翼的差异性定位,不仅有助于减少资源转移掣肘,也使得雄安新区建设思路更加清晰。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