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2013中关村(000931,股吧)论坛年会”举行了最后一项活动“圆桌会议”,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9位科技园区负责人一起就科技园区如何实现国际化、如何创新展开了一场“智力风暴”。与会嘉宾在交流中普遍认为,科技园区要实现创新国际化,应该注重中小企业发展,帮中小企业做出国际化定位。
据了解,中关村论坛国际科技园创新发展圆桌会议发起于2009年,此前已连续举办了4届,逐渐成为中外科技园管理者、专家学者重要的交流平台。
本次“圆桌会议”邀请了国际科技园区协会主席路易斯·桑斯为主持人,来自中国、美国、瑞典、巴西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园区管理者就“创新驱动下的科技园国际化”这一主题进行对话交流,介绍园区管理方面优秀的实践经验。
在会议上,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国林在发言中表示,科技园区想要实现创新国际化,首先应该建立起国家之间、园区之间的合作的网络。同时,要让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建立产业集群。此外,对于任何一个科技园来说,新建企业和中小企业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
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问题,英国科技园协会主席戴维·约翰·哈德曼在发言中认为,很少有小企业或新建企业知道怎么样把自己从小做大、做强,科技园要帮助他们去建立起国际性的联系,让小企业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国际性的企业来定位。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分别在美国硅谷、纽约、日本东京、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澳大利亚悉尼、芬兰赫尔辛基、比利时布鲁塞尔、台北设立了10个海外联络处,负责与所在地区科技机构、企业联络,推动与中关村内相关机构的科技交流合作,为双方企业开辟国际市场提供服务。
中关村2012年国际化发展数据:
外资企业已成为示范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2年纳入统计范围的外资企业(含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共1671家,总收入7809.5亿元。示范区外资研发机构数248个,科技活动人员2.93万名、科技活动经费104.48亿元,平均每家外资研发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4212万元。
对境外直接投资连续高速增长:
2012年示范区有296家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较上年增加108家,对境外直接投资额高达331.9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1倍,在上年迅猛增长基数较高的背景下,仍保持持续快速上升态势。
企业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较为活跃:2012年,示范区143家企业在境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共计457家,较上年增加186家。截至2013年,示范区共有79家企业境外上市,占示范区上市企业总数(224家)的35.2%。
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已初具规模:
截止目前,“千人计划”北京地区入选人数为502人,中关村人才特区占北京地区入选总人数的78%;“海聚工程”北京地区511人,中关村占全市入选总数的70%;共有158人(团队)入选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初步形成“高端引领、带动全局”的人才发展格局。
出口增速近五年来首次上升至两位数:
2012年,示范区实现出口261.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3%,增幅高于2011年6个百分点,增速为近五年的最高值,占北京市出口总额四成以上。
专利创造活跃,申请量大:
2012年示范区企业PCT专利申请量1736件,占北京市64.2%,占国内企业总申请量的12.8%。技术出口领域向高端化拓展。2012年,示范区及北京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4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占全国的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