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科技北京”瞄向中关村人才特区

日期:2011-10-10  来源:北京商报
[字体: ]

 日前,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了解到,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今年,科技新星计划的实施将立足“科技北京”建设,重点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新星计划的实施,将为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提出的“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为中关村人才特区

  选拔新星

  据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科技新星计划的实施,将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单位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探索建立适合企业科技人才特点和符合创新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类新星选拔评价方式。

  同时,立足“科技北京”建设,融合首都科技项目、平台和政策资源,深化与区县和重点单位的合作培养,探索科技新星计划与市自然基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以及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建设的有机链接,实现科技人才培养优先投入和统筹推进。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市科委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面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其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

  自1993年实施以来,科技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18批1475人,一大批入选人员在各自学术领域和单位崭露头角,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作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受到科研人员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成为首都地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品牌。

  鼓励高端人才

  献身新兴产业

  为“加快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提出,将大力聚集拔尖领军人才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北京市科委将深入落实“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加快引进站在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前沿的海归人才,优先支持高层次人才领衔科技重大专项。

  据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北京市将优先支持高层次人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环境保护等领域,优先布局一批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逐步形成覆盖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科技专项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才集群;围绕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人才特区布局和优先支持一批重大产业工程和项目。

  同时,《“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还明确将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研究机构。据了解,未来北京市将借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成功经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新型机制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和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等研究单位在前沿科学领域创建新型研究机构;支持未来科技城入驻央企等一批研发机构建设;整合全市优质科技资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前沿技术实验室、创意实验室,配设一定科研条件,强化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对接转换。

  人才机制和服务体系将有新突破

  据介绍,为“加快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未来五年,北京市在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和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方面也将有新的突破。

  《“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提出,北京市将建立和完善以高端人才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支持领军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人才在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支持优秀人才进入产业技术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完善创业扶持、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一批面向创新创业人才的公共租赁住房。此外,北京市科委还将加强中关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据了解,未来北京市将建设中关村高层次人才创业支持体系。依托留学人员创业园、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健全从项目植入到市场评估、法律咨询、资金投入等全过程服务体系;探索加大示范区内重大科技专项间接经费列支比例,深入推进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等。

  此外,北京市还将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服务体系。在一批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健全科研成果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加强“软环境”建设,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等。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