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开创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日期:2013-01-28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阅读提要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关村要站在全球视野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勇挑重担,承担起新时期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距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中关村要以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清醒认识创新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无论是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还是从国家创新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无论是从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还是从自身的基础和条件来看,中关村都是责无旁贷,应该保持也必须保持引领地位,担负起先锋示范作用,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报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引我们推进改革、建设和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中关村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潮头,在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面前,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勇于探索,勇挑重担,努力实现十八大确立的目标。

一、站在全球视野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承担起新时期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八大报告将创新驱动战略放在突出地位,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目标。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创新是改变国家命运、开创美好未来、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的强大力量。从国际经验看,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有至少一个在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密集区域,能够集成该国或地区最精锐的创新力量,比如美国的硅谷等。中关村聚集了我国最优质的创新资源,理当成为中国的“硅谷”,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阵地。郭金龙同志多次指出,北京的发展,要看中关村,北京的创新,要靠中关村。伴随着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伴随着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形成,中关村要肩负国家责任、国家使命,带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责无旁贷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制度创新需要中关村承担起“探路者”的角色。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中关村是体制机制改革的产物,中关村探索的许多制度成果都已经成为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关村的贡献不仅仅是创造出的GDP,更重要的是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贡献。我国已进入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习近平同志考察广东时指出,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关村要继续践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承担起更多制度创新的任务。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中关村承担起创新“引领者”的角色。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和要素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创新驱动的倒逼机制加速形成,我国已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王安顺同志曾指出,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是首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北京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理应承担的光荣任务。在国家和北京层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是要依靠科技进步,落到中关村就是要实现创新引领,成为首都乃至国家实现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中关村承担起“策源地”的角色。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各国都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一个策源地,这个策源地应具有四个特征:一是拥有大量的原始创新成果;二是拥有一批国际标准;三是拥有多项颠覆性或独霸性的关键技术突破;四是拥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北京要想承担起这个角色,中关村就必须发挥支撑作用,必须承担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角色。

第五,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中关村承担起创新型人才“战略高地”的角色。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点在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竞争。纵观我国近现代发展史,每一拨顶尖人才的涌现,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中关村是我国人才智力最密集的地区,要孕育和吸引一批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巨匠,使中关村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摇篮与奋斗热土。

二、以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清醒认识创新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挑战一:如何保持中关村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多年来,中关村保持高速发展,既有园区企业存量和增量发展的因素,也有若干次扩园带来的空间和统计范围扩大的原因。目前,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一区十六园”,北京70%的工业用地已划入中关村,再通过扩区来实现增长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要实现2020年10万亿的发展目标,中关村必须连续8年保持年均20%的高增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全国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中关村保持增长的压力是巨大的,这对中关村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挑战二:如何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统筹发展合力。目前中关村各分园在产业类型上大多是混合定位、特色不鲜明,产业集群的特征不明显,导致园区之间无序竞争,常出现互相挖项目、抢资源,从中关村、北京市的层面来看,就没有形成任何经济增量。如何创新中关村园区管理的体制机制,既真正调动各园积极性,又实现全市统筹协调?这些都值得研究探索。

挑战三:如何催生一大批对行业具有颠覆性、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原创性重大技术。硅谷之所以被公认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正是由于其不断推出重大创新成果,持续引领全球行业发展潮流,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目前中关村追随性的创新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始创新少;渐进性的创新多,能够打破行业固有格局的突破性创新少,对全球的影响力、引领性不够。

挑战四:如何培育在全球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和一批在全球具有话语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目前中关村离“产业集群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许多园区招商不分产业,仅仅形成简单的在空间上的企业集中,由于缺乏专业化上下游产业链分工的聚集,整体上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当前,中关村还没有挖掘出能够打造成为具有全球技术主导权且产业规模能达到万亿量级的集群。同样,中关村在企业做强做大方面力度不够。硅谷每3-5年就会新产生一家对全球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比如英特尔、谷歌、苹果等世界知名巨型科技企业。中关村虽然有一批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企业,但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从市场份额看,距离全球具有话语权、影响力、控制力的行业领军企业都还有很大差距。

挑战五: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涉及科技、教育、产业等各个管理部门,问题非常复杂。当前,中关村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如何激发企业的主体创新活力?如何实现协同创新?这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我们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挑战六:如何在人才等国际高端资源的激烈争夺中赢得主动。现在国际上对高端资源的争夺异常激烈。以高端人才为例,有人讲,中国选人才是从13亿人中选,而美国是从70亿人中选。美国硅谷聚集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多元化人才,硅谷公司有43%是由外国创始人建立的,这既反映了美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也诠释了美国强大的重要原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特征之一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聚集国际高端资源方面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三、坚持创新引领,实现创新发展的新突破

第一,在构建高效、顺畅、协调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和市级政策创新上要有新突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促进联邦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时,提出要“将一个仍停留在黑白电视机时代的政府转变为确保美国全球竞争力的iPad时代的政府”。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也同样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比如针对“研产分离”、产业转移项目等,就缺乏跨园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园区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开发建设、项目准入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中关村体制机制的改革,一定要有利于创新发展、有利于凝聚“一区十六园”、有利于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此外,在市级的某些政策方面,北京已落后于国内其他城市,如南京的“科技九条”、重庆的“创新十条”、武汉的科技创业“黄金十条”等。中关村的政策应在市级层面进行实质性突破。

第二,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上要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搭建以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或产业联盟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整合上下游的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实现市场化的集成。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在深化股权激励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创造条件,鼓励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创新收益分配。

第三,在构建发现和支持具有行业领先和颠覆性源头项目的机制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研究建立面向全球、面向全国的重大技术发现和挖掘机制。搜寻颠覆性技术的视野要再开阔一些,站位要更高一些。要充分借助各行业技术智库的力量,及时发现具有行业领先和颠覆性变革的原创技术项目。二是要构建重大技术项目的快速决策和风险评估支持机制。对于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颠覆性源头项目,做到以最短时间作出决策,以最大力度促进项目落地,在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资金渠道等方面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在推进园区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培育和打造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上要有新突破。在园区定位方面,要强化各分园的功能分工——中心城区的园区,成本约束强,应更多发挥创新源头功能;远郊区县的园区可以发挥成本优势,承担高端转化和生产的功能。要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优势和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立足中关村有条件有基础的产业,在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可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适度超前部署科技攻关计划,努力推出一批能够引起行业剧变的创新成果。此外,打造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离不开对市场具有控制力和话语权的品牌企业。王安顺同志在北汽调研时指出,要把企业规模做到巨大才行。要探索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有效模式,完善对领军企业、潜力企业的服务体系,研究解决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各种政策障碍。

第五,在实现产业对接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促进科技与商业的结合。科技与商业结合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孕育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要以模式创新为核心、技术集成应用创新为支撑,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带动已有成熟技术成果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二是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挥首都文化与科技的两种资源、两种优势,突破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关键技术、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级。三是促进科技与农业结合。科技能够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为传统农业注入创新活力。中关村要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以科技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四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大力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大胆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引导和支持优势资本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积聚。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完善中关村发展集团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投融资平台功能,注入优质资产,运用市场化手段不断拓展融资能力。

第六,在吸引国际要素流入和向国际辐射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担当起全球要素聚集的枢纽节点和我国吸引国际资源要素流入的桥头堡。要努力营造一个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将中关村打造成为国际人才、跨国企业、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高端要素心之所向、梦之所往的热土。二是要担当起科技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服务高地。不断优化中关村的专业服务资源和环境,并将其转化为根植于园区的区位优势,帮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走向国际,实现国际化战略。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