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中关村:从“插花”到“培土”

日期:2014-10-22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记者从一份第三方研究机构刚刚完成编制的《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报告了解到,在创业投资额占所在国家比重、上市公司数量、 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万元增加值能耗、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等5项指标中,中关村的表现已经与美国硅谷相当。此外,产业联盟数、当年新创 办科技型企业、创投额占全国比重等8项指标已实现或接近“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设定的2020年目标值。

近年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连年高速增长,而站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更高的站位上思考,中关村需要新的突破。

自去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一年来,通过从原来支持单个企业项目转变为支持产业平台或联盟、创新型孵化器等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关村在前沿技术挖掘、关键技术产业集群、国际化步伐上都获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进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路途中的“新破局”。

催生前沿重大创新成果

上半年挖掘20余项前沿技术

当歹徒从口袋中掏出只有名片那么薄的一把小刀,或是银行自动取款机键盘区域被恶意贴上一张盗取用户密码的薄薄的指纹膜——这些用肉眼很难监测到的细节,会立刻通过一款会“思考”的三维监控系统监测到并报警。这一技术的提供方,是一家年轻的创业企业格灵深瞳。

近 日,该公司的智能监控产品已经在北京人流量最大的购物商场测试,并获得了中国四大行中三家的产品测试邀约。这家由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何搏 飞、前谷歌高级研究员赵勇联合创立的公司成立还不到2年,就自主研发首创全球三维视觉感知技术,并实现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全球的首次商业应用。

“中关村的应用创新是不少,可是相比硅谷,颠覆性的原始创新技术又有多少?”过去,不少中关村人听到这样的问题,或多或少有些不好意思。在大家的印象之中,中关村追随性的创新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始创新少,对全球的影响力、引领性不够。而今的状况却越来越令人振奋。

像 格灵深瞳这样的全球领先前沿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地诞生在北京。仅2014年上半年,中关村就挖掘前沿技术项目20余项,项目总数突破100项,共投资前沿 技术项目130余个,集中孵化了包括格灵深瞳无人监控安防系统、九州华兴密码芯片、泛生子全基因序列分析在内的一批前沿技术项目。

培育具有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中关村创造”屡破国际垄断

10月11日,在葡萄牙举行的世界水大会上,留着一抹中国传统戏曲里常见的浓密长胡的朱荣辉显得格外显眼。他作为代表,分享了技术团队在海水淡化技术上的新突破。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水淡化技术有望将当前的海水淡化制水成本降低10%以上。”当朱荣辉介绍完毕,一旁的国际友商纷纷涌上来交换名片。

两年前,朱荣辉刚刚准备加入联合攻克海水淡化解决方案的平台。这时,“中国起步太晚”、“这种大项目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攻克”的同行评价不绝于耳。

而 今,渤海之滨,在唐山市迁曹线和唐曹路公路之间的曹妃甸海水淡化厂,一条二十米宽的厂区街道旁,几百平方米的国产测试平台,宣告着国产技术的破冰。在这个 面积并不太大的国产测试平台上,一场争分夺秒的国产自主创新技术追赶战刚刚完成了攻坚战。由朱荣辉带领的塞美环能、碧水源、赛诺、泰宁科创等多家中关村企 业共同完成的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膜法)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由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组织的专家组验证。今后,用上国产技术淡化的海水将不再是梦想。

过 去,由于缺乏专业化上下游产业链分工的聚集,中关村整体上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而随着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稳步推 进,中关村企业在市场原则下自由组合,“抱团”发展,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并逐渐掌握了国际话语权。

TD产业联盟就是一个例子。

今年上半年,国际通信巨头高通与中关村芯片制造龙头企业中芯国际签署合作协议,高通今后在中国等地供应的智能手机芯片将刻上“中国制造”的印记。而这也是高通历史上首次在高端智能手机芯片上与中国企业合作。

“中国主导了TD制式4G网络标准的制定,这是我们获得高通合作的重要原因。”中芯国际负责人坦言。而这一切,离不开中关村TD产业联盟对上下游企业的聚集。

联盟负责人杨骅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球有41个国家和地区的通信网络采用了中关村主导建立的TD制式网络,到年底将超过60个。与2G、3G时代中国完全不具备话语权的情景相比,如今已是天壤之别。

做好保护神

政府从“插花”到“培土”

今 年9月,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从就职16年的微软辞职,加入百度。而就在几个月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学者之一、谷歌深度 学习团队创始人吴恩达刚刚宣布加盟这家中关村企业。今年6月,科技巨头比尔·盖茨私访中国,第一家到访的中国公司是中关村企业格灵深瞳。

吸引国际人才、配置全球资源—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关村指数,中关村资源引入、国际拓展等综合国际化指数比去年增长了近50%。

“下午2点,12楼会议室,前沿技术项目培育会。”在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处方瑢的工作记事本上,每隔一两个礼拜,就会有这么一场会议。

几年前,这个前沿技术项目“培育会”的名字还叫“认定会”。请几位业界专家上门进行评审,项目经过政府部门的认定后,就有可能会获得一笔来自政府的 资金扶持。两年前,“认定会”改了名,成了“培育会”。参会人士从专家变成了投资人、企业代表,以及管委会各处室的代表。会上热点,也从“这个项目该不该 资助?”“资助多少?”逐渐变成了“这个项目还需要哪些服务?”“行业资质认定、实验室需求、产业上下游对接还有哪些我们能帮忙的?”

这,是中关村近年来思路的转变与升级—对人才、项目的吸引,不再是“插花”式的给政策、给资金,而是鼓励市场化平台对优质资源、服务的聚集,为一颗颗创业的种子“培土”。

 

 

创业投资、创业培训、集中办公区……当你走进中关村,就像进入了一条创业“美食”街,公司成长所需的人力、资金、市场等养分都能通过这 里一一获取。今年6月,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10余家创业服务机构入驻、开业,由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共同成长起来的创业社区初见雏形,越来越多的草根创业 者加入了中关村创业大潮。

在重大项目、产业成果转化方面,中关村也逐渐实现支持方式从补贴奖励到股权投资,资金支持对象从具体企业、项目到平台机构等转变。

“市场自身充满活力,我们只要别去束缚它,创造条件让它释放活力、创新力,这就够了。”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